外婆在九份現在還有房子
幾年前
從她口中淡淡哀愁的說
變了....九份怎麼變成這著樣子
再也不回去了.........
一個快90歲的老人
上半輩子的記憶
全被商業抹去了
她的記憶
我有參與部分
心有同感
以前沒有這樣的商業
山上的人都餓死了嗎
現在這樣的商業
全部都是山上的人獲利嗎
應該不全然吧
想起數年前到外婆家談買房子的生意人
一付有錢是大爺的樣子
嘴裡還唸唸說到:沒有我們上山“開發”
妳們九份人只會被都市人遺忘
當然被請出去是他最後的下場
商業開發或許是必經的過程
但「濫建」「搶建」「違建」應該不是必然的條件吧
完整保持原有的風貌
加上有計畫性的宣傳
對這樣的地方會比現在差嗎?
九份這山城不會再有第二個
那傍晚的霧氣襯著家家戶戶門口掛的廟會紅燈籠
這樣迷濛的美
只能留在九份人心中
永遠不會再現了
當然最後
還是要感謝這樣無情的商業開發
不然
山城的九份人
就沒飯吃通通餓死了
謝謝侯孝賢
謝謝生意人
謝謝賞飯吃
就像九份,因為電影或者是商業的契機讓他發展起來
有些人的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了
當然也會有人認為,人來人往破壞了原有的恬靜。
事情本來就是兩面的,也始終都會有不同的聲音。
今天沒了九份,自然還會有人去別的地方
然後發現了另一種美,最後因為電影或者是什麼原因
又或許把某個地方又商業化起來。
很多地方不也是汲汲營營為了要振興觀光業嗎?
有些時候要去看一件事情,並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的。
有次小弟在班機上遇到一位台商,跟她聊起一些國外廠商驗廠的事情
她說的一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小弟感觸很深。
她說國外廠商驗廠,很重視人權,國外廠商嚴禁雇用童工
這一點我想多數人都能認同。
她說,實際上他們公司不會雇用童工
但是在他們那邊的窮困山區,卻有很多童工想來上班
因為父母親也在他們公司當操作工。
美國人只認為不雇用童工是人權問題,但是實際上那些家庭窮得都沒快沒飯吃了
更不用說讓小孩子去上學。
當窮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生存都是問題的時候誰還說人權?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旁觀者說了算的。
有些時候,我們只是站在一個很理想化的角度在看事情,在批判
實際上或許連九份的人自己都有不同的意見。
扯遠了
回歸到正題,侯孝賢對台灣電影貢獻確實很大。
而所謂的貢獻,對我來說,就是拍一堆沒幾個人看得懂,卻又可以得獎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