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何比台灣地方小的沖繩都有歷史留下來,而台灣卻沒有?

永利 wrote:
呵呵,你在搞什麼政治...(恕刪)


哈哈...

台灣通史序...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

騙人的摟?.....


不學無術之輩......

其實最該了解的是荷蘭時代以前
以原住民為主的台灣歷史
例如與菲律賓 琉球等往來狀況等
可惜沒有記載...
荷蘭時代以後多少有文字記載
只是主筆的人是否客觀與否
與是否了解當時狀況也是影響可信度的因素
真正跟他們談歷史,卻又不談,我記得以前都背過台灣通史序
膜拜摩必爾 wrote:
其實最想了解的是荷蘭...(恕刪)


前面在下有大概說過......

其實中國對於台灣不重視........

雖然清已經在台南設官...但是全台實際上並沒全部控制...

海禁也一直持續...

荷蘭人也只是做生意....

所以沒人注意也是正常...

實際上記載最全的就是地方府志.......

換句話說,肯定會收入四庫全書......

不過...

四庫全書記錄的蠻瑣碎....

要花點時間...
hk127413 wrote:
哈哈...台灣通史序...(恕刪)


呵呵

你慢慢的掰吧

反正你的目的那是歷史,根本就是政治,

就大聲說出來嗎?

永利 wrote:
呵呵你慢慢的掰吧反正...(恕刪)



說我掰?..........


沒讀過台灣通史序阿?......


google一下會吧.........


真是不學無術........


一整篇在這...

慢慢看吧....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音:離)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音:勿),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音:恐總),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音:鄒),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音:濘)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請問一下...

這個高國中都有教勒.....

您....有讀到嗎?....
你會貼的我也會貼

閩 書 亦 曰 : 『 福 州 之 福 盧 山 , 當 隋之 時 , 曾 掠 琉 球 五 千 戶 置 此 , 尚 有 其 裔 』 。 是 琉 球 者 ,臺 灣 之 古 名 ; 今 之 琉 球 , 古 曰 沖 繩 。 蓉 洲 文 稿 曰 : 『 臺灣 、 海 中 番 島 , 考 其 源 則 琉 球 之 餘 種 , 自 哈 剌 分 支 , 近通 日 本 , 遠 接 呂 宋 , 控 南 澳 、 阻 銅 山 , 以 澎 湖 為 外 援 』。 哈 喇 之 音 似 為 渴 剌 , 而 波 羅 檀 之 地 今 在 何 處 , 或 以 為葫 蘆 墩 , 於 音 相 近 , 或 以 為 琅  之 部 落 。 當 隋 之 時 , 大安 、 大 甲 兩 溪 匯 合 一 流 , 濁 水 以 北 , 猶 巨 海 也 , 波 羅 檀為 海 濱 高 原 , 王 都 於 是 , 以 固 險 也 。 故 自 隋 書 以 至 宋 、元 所 言 之 琉 球 , 多 屬 臺 灣 。



原來會貼就是學有術啊

這還真是欠學
永利 wrote:
你會貼的我也會貼閩 ...(恕刪)


不是說我掰的嗎?......


台灣通史序有掰沒?......


四庫全書也有....

不過你網路找不到....

得自己去翻才可以.....

hk127413 wrote:
不是說我掰的嗎?.....(恕刪)


我可沒說你掰台灣通史喲,

不要將沒的事加在我的身上,

我說的很清楚,

歷史對你沒那麼重要

政治才是真正的目的

hk127413 wrote:
你搞錯了...

只有鄭成功一代....

叫做東都明京....


晚年
鄭經戰敗後,試圖堅守廈門。他派出將領防守福建、粵東、浙南沿海的島嶼[22],穩定軍心,等到劉國軒返回廈門,鄭經任命他統帥大軍,準備反攻閩南。 永曆三十二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鄭經派遣劉國軒先攻下江東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繫,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來在漳州、泉州一帶的戰鬥,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況出現僵局。

十二月[23],清朝再度恢復遷界令,北從福州、南到詔安的沿海都設立要塞[24], 並且蓋圍牆當作界線[24],使得鄭氏王朝的商業活動大受打擊,無法再透過賄賂清將進行交易[24]。經過多年的征戰,鄭氏王朝的財務已經嚴重透支[24],軍隊又缺乏補給[25],鄭經只得放棄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於永曆三十四年三月十二(1680年4月10日)退回台灣,並將國事都交給兒子鄭克臧處理。

永曆三十五年正月廿八(1681年3月17日),鄭經於承天府去世,享年四十歲。

————————————————————————————————————
東都也好,東寧也罷。對那時代的臺灣漢人來說,
故鄉乃至整個漢族被異族侵略統治的觀念深在民心。
將心比心試想一下。硬拗沒用。
他們認為自己是泉州人、漳州人,而不是臺灣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