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家中幼兒未爬就走+刺激太少....導致感統能力失調,影響到日後學習跟發展的能力嗎?(如發展較同齡慢些)
兒子為同屆年紀最小(99年8月)四歲六個月
小時候公婆讓他四個月大即坐學步車,懶人個性,學爬辛苦,不願意爬,學步車到處滑,一歲三個月未爬就走
加上公婆開店其實很忙還要顧小孩,也很少機會讓他多接觸外面世界(根本沒去公園或郊外走走),好像刺激太少,導致感覺統失調合及協調很差,運動及肌耐力也很差
粗大跟精細動作較同齡差,如快五歲了還無法同時雙腳跳耀(只會小馬跳),或拿剪刀剪較難的線條及小動作黏貼差...畫畫也慢慢的易手酸....就是那種稍微就容易累的小孩,超不愛運動
根本沒做啥,每天晚上睡覺還叫我幫他按摩(腳痠手痠)
其他發展:
三歲前
同齡小孩講短句子而講單字,別人講長句子時,兒講短句子
但能力還是有持續發展及跟上
不過總是慢半拍
剛開始我有點擔心,但長輩說大雞晚啼之後會跟上的
據說這類感統協調差的幼兒,因為動作較同齡笨拙,花的時間較別人久,故挫折忍受度較低,也間接影響到學習意願
像他現在就是專注力也不太好,易分心(但無過動跡象),四歲之前,根本不想玩要動腦的遊戲(反彈)
對於吸收的資訊後,是無法做較完整的統合整理(輸出差),對於較複雜的連續指令有點困難,記憶短....讓整體表現感覺較同屆有慢半拍的情況
所以像在學校的美勞勞作總是完成需要較多的時間,甚至沒辦法完成(大家都做好,也沒辦法等他做完就要換下單元)
語言發音夠音也不標準(不會發舌前音故替代音多)
因公婆家離我們家較遠,上下班雙邊塞車接送不易(同樣在新北市但不同區)
但又好心堅持要幫我顧兒子(我希望家附近保母照顧,下班就近接回,公婆疼孫怕而被虐待故堅持一定不給外人帶)
故三歲前都是公婆照顧
其實我很想兒子,覺得分隔兩地很苦
故堅持三歲一定要接回(念小班,我可下班接回照顧)
是一直有覺兒子發展似乎較慢一些
尤其去上小班後,看到這麼多同齡的孩子可比較,感覺兒子反而像幼幼班的小孩(兒子剛好又是同屆年紀最小~)
剛帶回(三歲)我其實心理擔心,有去家附近的淡水馬偕早療門診
醫生說發展略慢但仍屬正常範圍,建議我們五歲再看看(感覺馬偕診斷較為消極~五歲再來不就錯失黃金治療期了嗎?)
去年四月(差四個月滿四歲)
因老師觀察一年覺得兒子能力真的有比同儕慢,建議我們再帶他做評估...
榮總評估結果,屬於正常值但已是吊車尾(差一點落在異常....稱做發展臨界值)建議我們做職能跟語言治療
我因為擔心,想要把握黃金治療期
所以辭職休息,專心幫他安排一連串職能感統課
現在感覺慢慢有跟上(學校老師是說他進步很多)
但他有進步
同學也有進步
加上他又是同屆最小又是男生
還是仍有比較慢的情況
我還是很擔心小學要是還是慢半拍該怎麼辦
一路走來孤單
有人有類似狀況嗎
可以跟我分享嗎
其實引起的原因很多,醫生說:
最主要是刺激過少
因無遺傳及早產等問題
回想起來....是否少了爬行跟探索應跟刺激太少是主因(因爬行達各感官刺激)
因我的小孩的肌力超弱跟身體超級不協調,非常明顯(平衡木差跟小馬跳...)
當然不知跟老人家帶也有沒有關係(刺激過少)
----
感謝大家意見~~~
公婆開店
以前就讓小孩坐在螃蟹車在店裡溜搭
在店裡時間很長
沒機會去公園會郊外走走
但大哥的小孩小時候也是公婆帶
也是有做螃蟹車(不清楚幾個月大才坐~我兒四個月大就開始坐了)
不過他還是有爬(願意爬)
跟大哥他們的差別
我們婚後搬出來買房
跟公婆住分隔兩地(新北市不同區)小孩公婆帶全天,我們是假日父母
大哥他們算跟公婆住一起
小孩晚上都是大哥大嫂自己在帶(我先生未婚前,每天晚上都在陪小姪子玩)
而我們三歲前都是假日父母....
雖我一直想晚上接回,但公婆跟先生覺得接送奔波只是回來睡上一覺何必....
車程塞車途中,小孩受不了奔波之苦,又在車上狂哭一小時,大家覺這樣太殘忍,只好作罷
大約快四歲時評估報告出來,開始上醫院診所一連串的感統課職能課
區指一算大概也上了八個月
我們也有私下有讓孩子去上體適能課(私人)訓練膽量跟體力
體能表現有進步,但還是比小一歲的同學體能差(跳躍等能力落差還蠻大的)
最近也不知道是兒子真的長大了?還是這些課程有發揮效果?
感覺進步是蠻明顯的
學校老師更稱讚進步很多
(但還是大小肌肉表現較差,,,協調較差....)
現在兒子四歲六個月
會背我的手機號碼
自己亂教他生活上的一些口語英文
顏色跟簡單的幾歲及你好嗎,,叫甚麼名字兒子都會
但...中文構音問題很多~很多替代音~咬字不清楚
俗稱臭乳呆
由於醫院語言師短缺,課很難排
直到去年底才排上
目前學習效果很不好
(技巧跟專注力問題)
--------
其他資訊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zh-tw/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英語:Sensory integration)是發生在出生後,在幼齡階段的孩童身上,會運用自身的感官去摸索來適應周遭的環境與學習生活,透過不同的感覺器官傳達給大腦吸收其資訊。
定義
感覺統合的定義是指一種神經過程,用以組織來自身體及環境的感覺訊息,好讓個體可以有效運用其肢體與環境互動。若感覺統合出現障礙時,會產生知覺、語言、認知障礙、情緒及行為控制不良等問題,也就是無法正常與外界事物反應。
異常的症狀
對觸覺、視覺、聲音等刺激有過度敏感的現象。
對感覺刺激敏感度過低(遲鈍的反應)。
活動量不尋常的高或低。
協調性障礙—常撞到東西、常摔跤、困難複雜的動作組合會形成不知如何著手,順序雜亂,無法一貫完成等現象。
行為組織能力差一處理事理缺乏計劃。
語言、動作發展遲緩,或學業成績低落。
自我管理差,生活自理產生問題。
異常的行為表現
很容易從椅子上跌下來。
經常碰掉書桌上的東西。
一般而言,行為有些混亂、無組織。
與同年齡小孩比較,動作較笨拙且不協調。
容易被外界聲光或鄰座同學的舉動所分心。
上課時左顧右盼,維持注意力的時間短暫。
對壓力的忍受度低,或容易感到挫折。
做白日夢或無法注意周圍事物,但聽力正常。
容易興奮。
情緒轉變快速。
有攻擊性行為,如碰撞或推倒他人。
厭惡別人的觸摸。
排拒從事較污穢的活動,如玩泥巴、用手指畫畫等。
過動,如無目的性地動個不停。
活動過少且動作緩慢。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構音障礙(例如:發音問題)。
精細動作協調性不佳。
智力正常,但對閱讀或數學的學習有困難。
治療原則
感覺統合運動訓練,並非在補強其運動能力的不足,而主要是藉著提高運動的體能和技能的過程,來培養感覺統合失調兒童更積極、專注的態度,以發展健康的人格。
越早治療越好把握3至5歲治療黃金期。
療效的產生約半年至一年。
必須反覆治療。
改善粗動作、精細動作之協調能力。
對感覺刺激之反應正常化。
促進語言發展。
促進組織能力。
改善過動。
增進視線接觸。
增進注意力持續度。
學業進步。
感覺統合失調
會運用自身的感官去摸索來適應周遭的環境與學習生活,透過不同的感覺器官傳達給大腦吸收其資訊,然後對不同感覺的資訊進行整合,最後反映在孩童外顯行為的表現,若是面對環境適應困難或是學習上障礙,導致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造成失調的原因甚多,神經系統、大腦、骨骼缺陷都會導致此現象,而大腦與神經的聯繫間不協調也會如此。
Princess J. wrote:
有人家中幼兒未爬就走...(恕刪)
我個人認為跟老人家帶比較有關係(當然爬行的刺激也許也有)
我女兒都老婆親帶,目前兩歲八個月
我女兒表哥都爺爺奶奶帶(家長在別縣市工作,假日父母),目前三歲四個月,也就是大我女兒八個月
兩隻帶出去,男的比女的高快一個頭,但大家會問,哪一個年紀比較大
因為我女兒很會講話唱歌,我不敢說我女兒比較厲害,但至少動作舉止比較像一個快三歲的小孩
然後我女兒目前會自己吃飯、穿鞋、穿內褲、穿褲子還有扣扣子
她表哥啥事都是「奶奶、奶奶」的叫,吃飯也要兩位老人家服侍
一個餵一個拿pad給他看,然後動不動一不順他意就哭
玩玩具也很笨矬,例如玩黏土,一個會用手指頭捏捏捏,一個只會拿東西傻傻的敲黏土
然後講話也都不清不楚,表達能力很差...應該說超差,總之很明顯就是三歲小孩該會的他幾乎都不會
在家裡就是一直看IPAD,不誇張,真的是一直看的那種喔,跟兩位老人家講還沒用
我老婆跟兩位老人家講,他們還會生氣,他們可能認為我們再怪他們不會帶小孩
我都跟我老婆講算了啦,自己的小孩顧好就好
對了,他會三不五時唉唉叫感覺像是一歲多小孩子那樣,然後看我女兒拿啥他就跟著要拿啥
還有前幾天過年時他到我家玩,樓上要脫鞋才能上去一群小朋友自己鞋子脫了全上去玩玩具(包含我女兒)
只剩下他站在樓梯口,我就跟他說你自己鞋子脫掉上去啊,他就傻傻站著,然後沒脫鞋要上樓
我就叫他下來又跟他說你鞋子脫掉再上去,一樣傻傻站著,最後我只好幫他脫鞋子讓他上去玩
三歲四個月,不會脫鞋子.........天啊!
ps.我目前因工作關係所以住老婆娘家,所以我每天都會面對那小傢伙
看到兩位老人家帶那小傢伙的方式只能拼命搖頭,剛開始我都會請我老婆去跟岳父岳母溝通
說小孩子不要那樣子帶,但都會被白眼,久了我就放棄了,現在我都叫我老婆不要管
要讓一個人變廢人,就把他當廢人養,啥事都幫他準備好就是了
但是,版主目前積極給予刺激是很正確的做法,
另外,孩子是同班級中年齡最小的,發展上也會有落差,因此只要讓孩子與過去的自己比較,發現有進步即可給予鼓勵,提昇孩子的自信心
感統失調,有很多因素,回到最初的生產過程,自然產和剖腹產就可能有影響了
每個孩子都有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黃金時期如果缺乏刺激,身體機能就會認為不需要這項功能,因而停止或退化發展,所以在成長階段的各項刺激其實都是很重要的,錯過了,只能利用加強刺激彌補,才能追上發展進度
目前看版主的描述,孩子在肢體發展的方面較緩慢,建議平日常到公園玩溜滑梯,沙子等活動,如果假日時間長,可以到戶外爬山,可以幫助孩子
狀況若良好,其實可以趕上正常數值的
出生後自己帶15個月
接著當假日父母17個月
小孩2歲八個月硬是接回來讀幼幼班
(年尾孩子,一可以讀幼幼班,立馬帶回)
1、觀察過螃蟹車,其實主要是危險
2、以前估狗過,未爬的孩子平衡感通常較不好,對於其他發展倒沒那麼嚴重
3、隔代教養造成一些狀況
因為怕小孩哭,老是抱著不讓她多走;怕生病,不帶去小孩多的地方(比方說公園);穿鞋、自行吃飯等,因小孩動作慢,都是爺奶直接動手幫忙
以上都會造成手腳肌耐力不好,因為她去上幼幼班後,老師有提到她這方面不足
剛開始自己帶的期間
會爬之後,都常常丟到公園和同年齡的玩
但被爺奶帶之後,其實我都睜隻眼閉隻眼
畢竟老人家體力不好,家裡有小姑幫忙
但完全不讓孩子哭,她也難做人
語言的部分
剛開始台灣國語很嚴重
但婆家人多,常和她講話倒是很會說話
很慶幸帶回來讀幼幼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