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際會下搜羅到此顆早期蘇聯製Pobeda(勝利)手上鍊錶,機芯編號是ЗИМ 2602無避震器是仿法製LIP R-26而來的,起始於大約在1930年代,此錶則有可能是在1960年代製造,距今已超過半世紀。
要玩此錶主要是看上它採用了寶璣式雙層游絲(overcoil hairspring),與勞同等級,只不過卻是以快慢針調時,且製作精度也不高,早期資料顯示其規格日誤差值落在±60S,因此性能遠遠比不上勞力士。
看得懂俄文的請幫翻譯一下吧:

這是由http://www.ranfft.de查到的資料,不同的是擺輪型式及小鋼輪的固定:

這裡有介紹Pobeda的歷史,有興趣可自行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XZDAF1-sQ
雙層游絲理論上在作動時能平均伸縮而避免掉中心受力的偏移因此等時性明顯優於一般的平游絲但製作較麻煩,且現今技術平游絲在良好調校情況下也還是可以有很好的表現。
這是正、反面,黃銅外殼的電鍍已有損傷:

面盤的兩隻釘腳已經歪斜,要從側邊較易看出,將它扳直就好:

清潔洗油保養的過程眾看倌們已看過很多案例,在此就簡單帶過,卸下指針及面盤從正面開始拆:




翻面接著拆:







結構相對簡單,一不小心就拆光了
動工之前有先記錄此錶的六方位誤差值並以此與洗油清潔之後的數據做比較,如下:

結果可說是"慘不能睹",正負差異太大,必有其他因素存在,於是將擺輪及游絲拆下:
游絲間距不均,快慢針之間隙也太寬:


應該是本身沒避震器又曾受過大力撞擊,此角度可看出軸心尖端已歪斜造成整個擺輪質量中心不在正中央才使得六方位誤差如此之大,且這種鋼製軸心也別想去扳正它,必然會化神奇為腐朽,且因先前有找到一篇有關於影響鐘錶走時因素的文章,在此僅將其中與此有關的第三章內文截下來如下:




先將馬仔及游絲拆除單獨剩下擺輪安裝在機芯上並依照內文敘述先大略測靜平衡,隨後則是整個組裝完成能作動再尋找整個重心偏移方向,接下來的動平衡是重點過程,且是以擺輪側立時才方便觀測;文中所述是以220°擺幅做觀察,我則是以擺幅180°之內來測試,發條盒滿鍊是7.4圈,在此只要半圈就可達到180°;其原理是:重心如果偏上方則在由下往上轉動時會受重力拉扯使得走時變慢(要登山爬高就比較耗力氣),反之則變快,在此要搭配測錶工具很緩慢的轉動來測試,由測試結果可看出走時速度的變化(取最高及最低點做驗證)由此得知較精確的重心偏移點,且動、靜平衡所得的結果相當接近。
文中敘述是要在較重的一邊減掉擺輪質量做修正,這點較難執行,有可能一失手就過度刨除,因此改採於較輕的一方沾上透明UV膠一點一點慢慢增加質量的方式,好處是如果補得太多可以方便剃除重做;除了低擺幅之外也要檢查在滿鍊時的狀況,而這整個過程就足足做了三天,擺輪旁內側即是補質量的透明UV膠:

除此之外還順道整理游絲的內、外端曲線使得游絲中心點與寶石位置重合,當然還有調整游絲各圈之間的間隙,此內端曲線調得不夠好:


對於快慢針間隙我都是盡可能縮小它只要不妨礙移動調整就好,因為當游絲如果處在空隙正中央時的瞬間,其作用長度最長周期也最長,無卡度機構就沒這問題。

主要游絲平面已成碗型,暫時不想處理它,這會使面盤朝上及向下有不同誤差,實測值也還在十秒內,這是游絲的圖紙:

處理到還算滿意時順便測試不同發條能量的各六方位差紀錄如下,可看出已經改善不少,在40﹪以上時進入平穩階段,如此試戴數天其誤差落在△±5S(△是調整後的每日誤差,±值則是偏差量,且會因人配戴習慣而異,這一項愈小愈好,如此一來調整△值才有意義),已經是實用等級了:

原先的設計就沒防水且此錶的分針及龍頭都非原裝也沒夜光倒是壓克力防風還算清澈只做個簡單拋光,由網路搜尋得此圖可做比較:

背蓋為壓入方式,直接在錶殼凸緣粘上稍軟的膠,乾了之後就可與背蓋之間有著防水膠圈的作用;另在龍芯孔補上套管:

在龍頭(黃銅)軸心上車一道溝槽以便容納橡膠圈,但發覺機械強度已經變差而直接捨棄改用不銹鋼材質且較寬的龍頭,如此在上鍊操作時也較順手:

已然可以防水了。
分針等將來有機會再更換.在此先將已完全退化的夜光漆及時針的油漆去除改塗上新的夜光漆,面盤的時標只選3、9、12有夜光就好:

如此可以方便在夜間還可看到亮光。
雖然這種老錶還是要配皮錶帶,但還是隨便找個黑色矽膠錶帶搭配上去就好,也不難看。

至此告一段落,另設想還有啥可以亂玩一通,或許將來有可能有新的擺輪軸心可換(Balance staff U3076)並將快慢針取消掉讓它成為真正的寶璣式結構,畢竟此刻還沒能完全發揮雙層游絲的功力,屆時就真的要下功夫在增減擺輪質量。
以上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