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91106/martin-scorsese-marvel/zh-hant/
MARTIN SCORSESE
2019年11月6日
10月初在英格蘭時,我接受了《帝國雜誌》(Empire)的採訪。我被問到一個關於漫威電影的問題。我回答了。我說,我試著看了其中幾部,但它們不適合我,比起我一生所了解和熱愛的那些電影,它們在我看來似乎更接近主題公園,到最後,我覺得它們不是電影(cinema)。
一些人似乎抓住我的回答的最後部分不放,視之為侮辱,或是我本人憎惡漫威電影的證據。如果有人著意要從那樣的角度描述我的話,那我也沒有辦法。
許多系列電影是由有著相當才能和藝術技巧的人製作的。這個你能在銀幕上看到。事實上,這些影片本身不吸引我,與個人口味和性情有關。我知道假如自己年輕一些,假如我成熟得晚一些,可能會對這些影片感到興奮,甚至可能想自己也拍一部。但我已經長大,並且形成了對電影的理解——它們是什麼以及它們可能成為什麼,這個理解和漫威世界的距離,就像地球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的距離一樣遙遠。
對於我、對於我所喜愛和尊敬的電影人、對於大致和我同一時期開始拍電影的朋友們來說,電影是關於啟示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它是關於人物的——人的複雜性和他們矛盾的、有時是悖謬的本質,他們可以彼此傷害、彼此相愛、突然面對自己的方式。
它是關於在螢幕上、在它加以戲劇化和詮釋的生活中,直面意料之外的事,並以藝術的形式擴大對可能性的感知。
而這對我們來說恰是關鍵之處:它是一種藝術形式。當時,對這一點存在一些爭論,於是我們堅持電影與文學、音樂或舞蹈相當的觀點。並且我們認識到,藝術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地方以同樣多的形式出現——在塞繆爾·富勒(Sam Fuller)的《鋼盔》(The Steel Helmet) 和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假面》(Persona)裡,在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和吉恩·凱利(Gene Kelly)的《美景良辰》(It’s Always Fair Weather)及肯尼斯·安格(Kenneth Anger)的《天蠍星升起》(Scorpio Rising)裡,在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隨心所欲》(Vivre Sa Vie)和唐·西格爾(Don Siegel)的《殺人者》(The Killers)裡。
或者在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裡——我想你可以說希區考克自成一個系列。或者說他是我們的系列。每一部新的希區考克電影都是一個事件。在最老的影院之一、在滿滿當當的影廳裡觀看《後窗》(Rear Window) 是一次非凡的體驗:那是觀眾和影片自身之間的化學反應製造出的事件,令人興奮不已。
從某種程度上,某些希區考克電影也像主題公園。我在想《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其中的高潮部分發生在一個真實遊樂園的旋轉木馬上;還有《驚魂記》(Psycho),我是在首映當天看的午夜場,那次經歷我永遠難忘。人們前去感受意外和驚悚,他們沒有失望。
六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在看這些片子,並對它們讚嘆不已。但我們一再回顧的是那些驚悚和震驚嗎?我不這麼看。《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裡程式化的場景固然出色,但沒有故事核心的痛苦情感,或加里·格蘭特(Cary Grant)所飾角色絕然的迷失,它們不過是一系列不斷變化、優美的構圖和剪裁。
《火車怪客》的高潮部分是一項驚人的成就,但如今引發共鳴的,是兩個主要角色之間的互動,以及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著實令人不安的表演。
有人說希區考克的影片有一種雷同,或許這是對的——希區考克本人也想過這個問題。但當今系列電影的雷同又是另外一回事。我所知道的定義電影的許多元素,漫威系列裡都有。它所沒有的是啟示、神秘或真正的情感危險。沒有什麼面臨風險。這些影片是為滿足一套特定的需求而製作,並被設計成數量有限的主題的變體。
它們名義上是續集,但在精神上是重複的,其中一切都經官方認可,因為不可能有其他形式。這就是現代系列大片的本質:市場調查、觀眾測試、審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至可供消費。
換言之,它們和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克萊爾·丹尼斯(Claire Denis)、史派克·李(Spike Lee)、阿里·艾斯特(Ari Aster)、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或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電影大相逕庭。當我看那些電影人的影片時,我知道自己可以看到全新的東西,進入意想不到、乃至無以名狀的體驗領域。用移動的畫面和聲音講故事還有著什麼樣的可能性?他們的影片會擴展我對此的感受。
你可能會問,我這是怎麼了?為什麼就不肯放過超級英雄電影和其他系列大片呢?原因很簡單。如今,在美國和世界各地許多地方,如果你想在大銀幕上看到些什麼,系列大片是你的首選。這是電影表演的艱難時期,獨立影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規則遭到顛覆,串流媒體成為主要傳播系統。不過,我認識的電影人裡,沒有誰不願為大銀幕拍電影,沒有誰不願在影院面向觀眾放映電影。
雖然剛剛為Netflix拍完一部影片,但我也是如此。Netflix,也只有Netflix,允許我們以我們所需的方式拍出了《愛爾蘭人》(The Irishman),為此我永遠心懷感激。我們有了一扇通往影院的窗口,這非常好。我可想讓這部電影在更大的銀幕上播放更長時間?當然如此。然而,不管你同誰合作拍電影,事實是,大多數多廳影院的銀幕上還是充斥著那些系列大片。
如果你告訴我,這只是供求關係而已,無非是將人們想要的提供給他們,恕難苟同。這是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如果只向人們提供一種東西,沒完沒了地只賣這種東西,人們當然就想要更多這種東西。
但是,你可能會說,他們就不能回家去,在Netflix、iTunes或者Hulu看他們想看的東西嗎?當然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但不是在大銀幕上,而電影人還是最想讓自己的作品在大銀幕上被世人所見。
我們都知道,在過去20年裡,電影行業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然而最有威脅性的變化是在黑夜掩蓋下悄悄發生:風險在逐漸穩步消失。今天的許多電影都是為即時消費而生產的完美產品。其中很多亦是由才華橫溢的團隊所創作。儘管如此,它們缺少電影藝術所必需的東西:藝術家個體一致的願景。理應如此,因為藝術家個體正是最危險的因素。
我當然不是說,電影應該是一種受到額外資助的藝術形式,或者它曾經受此優待。當好萊塢片廠制度還存在,並且運轉良好的時候,藝術家與商業經營者之間的張力頻繁而激烈,但這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張力,為我們帶來一些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用鮑勃·狄倫(Bob Dylan)的話說,其中最好的影片「充滿英雄氣概和遠見卓識」。
如今,這種緊張關係已經消失,電影行業裡的一些人對藝術問題全然漠不關心,對待電影史的態度輕蔑專橫——這兩樣加起來真是要命。可悲的是,我們現在有兩個互相獨立的領域:一個是全球範圍內的視聽娛樂,另一個是電影藝術。它們仍然不時重疊,但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見。我擔心其中一方的經濟優勢會將另一方邊緣化,甚至縮小另一方的生存空間。
對於那些夢想拍電影的人,或者那些剛剛起步的人來說,現在的情況很殘酷,對藝術來說很不友好。只是寫下這些話已令我心中充滿哀傷。
非常認同馬丁大導演說的話。
在各式各樣電影宇宙、系列、重開機,甚至是迪士尼、漫威之下,真正的cinema在戲院裡,還有多少生存空間?為什麼有想法的導演、編劇都跑去Netflix或是Amazon拍片了?
我看庫柏力克、柏格曼、楊德昌、尚盧高達等人可以體會他們所要講的,甚至欣賞當中的美學、藝術、角色跟場景的情感。
甚至能夠看到全新的東西,屬於導演自己的東西。
但是,我看漫威MCU,或是迪士尼的星戰,或者是玩命關頭、變形金剛,
卻不是這樣。
也許有些讀者會為這些電影辯護,這沒關係。
但我必須殘酷的說,我完全感受不到這些電影當中有什麼能夠稱得上經典或藝術的特色。只能當看一次的速食電影。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73278227.A.CF1.html
這是本人在movie板的發文,最下面本人編輯的解釋文,補足了我的論點,也能更贊同馬丁這位大導演想要闡述的。
思考一下,這十年,漫威,各種電影宇宙,或是迪士尼,帶給了我們什麼?
馬丁·史柯西斯:我為什麼說漫威電影不是「電影」
2019-11-10 13:45
#1
RADIOHEAD5566 wrote:
思考一下,這十年,漫威,各種電影宇宙,或是迪士尼,帶給了我們什麼?
帶給了觀眾上電影院的原因,
帶給了電影院不倒閉的機會.
如果你稍微用腦袋想想就會知道.
RADIOHEAD5566 wrote:
非常認同馬丁大導演說的話。
在各式各樣電影宇宙、系列、重開機,甚至是迪士尼、漫威之下,真正的cinema在戲院裡,還有多少生存空間?為什麼有想法的導演、編劇都跑去Netflix或是Amazon拍片了?
這些系列電影根本就沒有壓縮到你所謂這些高級導演編劇的生存空間,
而是這些人的生存空間本來就在改變,
其實沒有很久以前啦,
每戶人家的電視還比我現在的其中一台電腦螢幕還小,
我現在工作都直接面對兩台 24 吋的螢幕不到半公尺,
才能好好順順寫程式,
那個年代要有個 5.1 聲道至少 50 吋的家庭劇院是小眾高級品,
要享受大螢幕唯一的選擇就是上戲院,
現代不同啦,
我臥室就小小的空間就 5.1 聲道,
我平常看電視影片後方下雨聲就足夠騙道我回頭看一下,
耶, 突然下雨了嗎?
65 吋螢幕 4K HDR 離我就不道公尺距離,
不夠聲光效果的, 沒有 3D 或者像 bohemian rhapsody 這種拍出現場演唱會聲效的電影,
我根本本來就沒有必要去電影院看,
雖然電影院只離我家五分鐘不到,
還有躺椅,
但家裡事實上更爽阿.
RADIOHEAD5566 wrote:
我看庫柏力克、柏格曼、楊德昌、尚盧高達等人可以體會他們所要講的,甚至欣賞當中的美學、藝術、角色跟場景的情感。
甚至能夠看到全新的東西,屬於導演自己的東西。
但是,我看漫威MCU,或是迪士尼的星戰,或者是玩命關頭、變形金剛,
卻不是這樣。
也許有些讀者會為這些電影辯護,這沒關係。
但我必須殘酷的說,我完全感受不到這些電影當中有什麼能夠稱得上經典或藝術的特色。只能當看一次的速食電影。
這邊有一票專心看電影的人可以看出美學, 藝術, 腳色跟場景的情感,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d7v7nQLQGwKQxfPtUPz6i1h3-JVxBx0D
我必須殘酷地說, 這完全是你賞影能力的問題.
RADIOHEAD5566 wrote: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73278227.A.CF1.html
這是本人在movie板的發文,最下面本人編輯的解釋文,補足了我的論點,也能更贊同馬丁這位大導演想要闡述的。
事實上你應該要感謝我這種為了看 Marvel 才去開始買電影院月票,
每周可以至少看三部電影有時候就順便去把你所謂 "美學、藝術、角色跟場景的情感看一看"
把電影院養活的觀眾,
你才還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其他那些你所謂的 "美學、藝術、角色跟場景的情感。"
不然電影院只會倒掉,
你還是只能在家庭劇院放這些本來就小眾的東西,
RADIOHEAD5566 wrote:
https://cn...(恕刪)
馬丁·史柯西斯導的電影大多都是商業片吧?
所以他在說的應該不是電影該向大多數人覺得沉悶的藝術電影靠攏
他也不是說電影不該賺錢或是娛樂大眾
而是他認為現在二者有意無意的交集越來越少
他仍然認為漫威電影擁有許多電影改有的元素
只是他認為漫威不像他認為的電影藝術是因為:
[我所知道的定義電影的許多元素,漫威系列裡都有。它所沒有的是啟示、神秘或真正的情感危險。沒有什麼面臨風險。這些影片是為滿足一套特定的需求而製作,並被設計成數量有限的主題的變體。]
很多人喜歡二分法
不是具有深意但看起來很累的藝術電影
就是不用動腦的滿足感官的爽片
但很多會讓你一看再看的電影可能可以滿足二者
還是有有點深意但不說教的爽片
電影要素我沒那麼清楚
像漫威電影的基本劇本就是漫畫
我不認為漫畫改編就會比小說改編要差
而是漫威電影是否只是漫畫的大螢幕化
且更糟的因為能交代的細節太少
所以反而只強調感官上的刺激
而失去身為導演該想表現的部分?
這麼多漫威電影
是否會認為不同導演有不同風格?
或是不同導演對漫畫的詮釋不同?
是否為了滿足一系列的續集連貫性
而放棄電影創作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