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amerasize.com/compare/#383,810
卉昕 wrote:
查了一下RX1是單眼相機,需要換鏡頭的
並不是喔;它不能換鏡頭
Sony 用 "RX" 開頭的都是不能換鏡頭的相機,不過 RX1 也無法把鏡頭縮進機身,所以也不符合樓主需求
在樓主訂出「鏡頭可以收平,不可以突出機身」需求後還推薦 Leica Q 的網友不知道是在安什麼心......

照著樓主開的條件去搜 DPReview 的 Camera feature search 吧
不要換鏡頭,所以最上面的機身種類只勾左半邊的 Compact 與 Large sensor Compact,因為 Ultra compact 會太小不好握持,SLR-like (bridge) 則無法把鏡頭縮進機身
G15 的感光元件用的是 1/1.7" (7.44 x 5.58 mm),新機總不能比它小,所以在 Sensor 那一頁 Compact(~1/2.3") 不要打勾,其他五個片幅都勾上
令尊不喜歡翻轉螢幕,所以 Screen & viewfinder 那一頁把 Fixed 勾上
望遠距離要夠,G15 的望遠端是等效 140mm,所以在 Optics & Focus 那一頁 Maximum focal length (tele) 推到 135mm
G15 的最小工作距離(鏡頭前端與被攝物的距離)是極短的 1cm,所以 Macro focus range 推到 1cm;不過這點嘛,等一下會再回頭來說明一下
重量要輕,G15 是 352g,所以在 Physical 那一頁的 Weight (inc. batteries) 上限推到 400g
好啦,條件開完了,符合條件的有幾台呢?三台:Canon G10、G15、G16
咦,真的只有 Canon G系列能符合需求嗎?其實也沒那麼誇張,而是因為G系列當年就是對於 1cm 的工作距離很自豪;樓主在1樓也透露出另一個訊息:
卉昕 wrote:
我爸因為工作關係常需要近拍零件,像螺絲之類的,G9X也常對不到焦,就算開小花模式也一樣,除非要把相機拿遠一點
對不到焦?G9X 這麼不堪嗎?並不是,只不過是因為兩代 G9X 設計上的最小工作距離是 5cm,但樓主父親已經習慣於 G15 的 1cm,所以很自然地把鏡頭前端靠得很近,卻成為 G9X 的「敗筆」
那要怎麼辦呢?把 Macro focus range 放鬆一點吧,2cm?多出來一台 Nikon P7000,當年與 Canon G系列打對台的,但是推出時間比 G15 還要早兩年呢,好像更不好買吧,功能也不會比較好
再放鬆到 3cm 呢?又多出了兩個選擇:Panasonic LF1 與 ZS/TZ200
點我看完整規格比較表
什麼?有人說我把 Leica C 給忘了?啊那台只是換個標籤的 LF1 啦,但價格可以多出近一倍;除非令尊很喜歡「喝可樂」,不然如果是拿相機來工作,實在沒必要多花錢買台由 Panasonic 代工的貼牌機
LF1 的定位與G系列幾乎相同,上市時間恰好落在 G15 與 G16 中間點,也代表它現在已經難以買到新機了
ZS/TZ200(在台灣能買到的版本編號是 ZS220;P家會因出口國的不同而取不同的編號,像是錄影 NTSC/PAL 格式的差異等等)則是去年上市,已經是完全不同時代的產物:除了光圈較小(微距攝影很多時候反而不需要大光圈,因為景深會過淺),各種規格完勝舊機種,特別是在錄影、觸控、無線遙控、等效 360mm 的望遠端等方面
所以樓主如果預算充足(平輸版 ZS220 約新台幣17~18K)可以考慮這台,不過這台要找可以試用的展示機可能有點難度
但如果令尊真的很喜歡 G15 的操作手感,恐怕就還是得入手那台庫存新機了
貓,鐵道,cosplay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ormc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