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多就下起了大雨,雨淅瀝淅瀝的下著,還不時伴著閃電,現在十一點多了還在滴滴答答的。下雨天聽陳明章的戀戀風塵電影原聲帶最有感覺了。一開始是許景淳女士芬芳中帶點憂愁的清唱,續以鋼琴伴奏陳明章的吉它,一下子就帶我進入東北角那個多雨的九份山城。接下來幾首都是像滴滴答答雨聲般的吉它撥奏。非常適合下雨天愁帳的感覺。
beethoven op.59 no.1二十世紀之前的音樂會形式,或者說,馬勒之前的音樂會形式,是比較自由的,觀眾反應大於音樂家(作曲者、演奏者)的音樂表達,音樂完整性之類的思考。一首曲子不一定每個樂章會同場演奏完,就算會,也不一定會連貫演奏完,樂章與樂章中間不時休息(當時音樂會音樂不一定是重點,重點是交際),甚至一首曲子演奏兩個樂章,然後先演奏別的曲子,再回頭接回原曲。這對音樂家當然是困擾,認真寫的曲子,演奏時被惡搞。貝多芬想出一個辦法,讓樂章之間無縫接軌。比方op.59 no.1的第三樂章慢板,結束時小提琴尾聲直接貫穿到第四樂章,小提琴琴音未斷,大提琴已經插進來,這樣觀眾就不能自主下課休息。同一招在op.58(四號鋼琴協奏曲)已先試過一次。這邊產生另一個問題,op.59 no.1第四樂章是奏鳴曲式(其實本曲四個樂章都是奏鳴曲式,結構超龐大),呈示部貝多芬標示反覆,樂章起音是接續第三樂章無斷的,反覆的起頭會有一點尷尬。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很多鋼琴家會取消呈示部的反覆,弦樂四重奏實況是多數乖乖反覆,聽了七八個版本,只有guarneri quartet取消,感覺順暢了一些。關於奏鳴曲式,建議有心古典的一定要弄懂,沒那麼難,而且超重要。類似這種四十分鐘的大曲子,不理解奏鳴曲式,還真搞不清楚要怎麼聽?
巴哈兩冊平均律鍵盤曲集共有四十八首,通常是分成四張cd(也有三張的,比方早期cbs的顧爾德),每張有十二首曲子。不過因為每首各成一個宇宙,以我來說,連續聽兩首以上注意力便無法集中,更別說連續聽完一張cd,同一首反覆播放多次,則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因為還在同一個宇宙中)。
平均律是將一個八度音切成12個半音,12個半音呈等比數列。文藝復興、巴洛克時代要說和現代有什麼不同,就是數學沒那麼好(歐洲),朱載堉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已經可以精確到小數點以下24位。數學上更精確的切割不叫平均律,叫等律(因為平均律這名稱已經被那個相對不精確的用掉了)。而且,數學上再怎麼完美,音樂上還是不完美。現今西洋主流樂器的律式還是依循那個相對不精確的平均律去制定的。bwv 903 Chromatic Fantasia and Fugue in d minor (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只有幻想曲小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