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瑞和三陽無法有自創品牌的汽車?裕隆卻可以?

tripleh1688 wrote:
拿了一百億,甚麼都...(恕刪)


證據呢?不要空口說白話.把納智捷拿政府100億的證據拿出來.納智捷不是裕隆製造的?和泰和三陽一樣有關稅保護.自有品牌的車在哪裡?

tripleh1688 wrote:
拿了一百億,甚麼都做不出來.......(恕刪)


我也想知道這句話的根據在哪裡?說說看吧 大家都想知道L牌是如何討債浪費錢卻生不出半個子來....
重點根本再賣的價錢 品質
消費者會自己選
lg6677 wrote:
裕隆跨出自有品牌的...(恕刪)


之前跨過一次了~而且我沒有說不好 出發點是好的過程卻不怎樣。

我並不是指車賣的不怎樣,而是就我個人看來,他並沒有讓人覺得他真的在自創品牌,就只是把現有的資源(供應商、零件、技術)整合起來弄個品牌出來然後走原本的老路,

說自創品牌可以不用被母公司給侷限住,但是現在手腳放開了卻還是這樣搞。

開放全車系安全配備齊全,用其他的輔助配備去分車級。對他有什麼壞處?

現在還是鎖零件,安全配備全到齊,以後壞了、事故發生氣囊爆了還是只能回原廠弄阿,最後還是他賺走。

零件雖然便宜但是我覺得零件的質量提升比較實在,零件價格可以提高也沒關係,可以讓人知道國產零件也是有能力製造出品質好的貨色。

大概就是這樣吧~純粹個人想法,勿戰 謝謝!!

deep light wrote:
自創品牌為什麼很難...(恕刪)


說得太好
台灣很愛外國月亮圓

當初.韓民族即使國貨再爛.再比外國貨貴
還是會支持..
韓國爛電鍋的故事

不過文內說得太好
台廠長大後 不容易更棒 只會A些錢

台灣民基本上有錢還是會選舶來品..
lg6677 wrote:
和泰也有30%的股...(恕刪)

豐田也有和泰的股份
國瑞跟和泰是產銷分離的制度

銀噹•馬汀 wrote:
之前跨過一次了~而...(恕刪)


你的說法我非常贊同.汽車工業是個非常複雜的產業.一部車是由好幾萬個零配件組合而成的.一面摸索一面製造.是需要時間來發現缺點並改進.有進步就會成長.

lg6677 wrote:
台灣只有一家汽車代工廠嗎?不要把國瑞(代工豐田)和三陽(代工過本田.現在代工現代)忽略了.為什麼只有裕隆能自創汽車品牌?其他兩家卻只能一直代工.國瑞和三陽研發技術不如裕隆?否則為何無法自創品牌的車?這兩家代工汽車也幾十年了.唉.一樣是受汽車關稅的保護.
只是代工.對台灣的汽車工業有甚麼幫助?納智捷的車,是好是壞?車主自有公斷....(恕刪)


台灣的問題是民眾搞不清楚甚麼叫做關稅保護,真正的關稅保護要90%以上才算,真正的保護要像

日本韓國發展初期,只要有發出要買進口車或者買進口車的企業或個人,一定要查稅查水表,查到

你家破人亡,再去收買目標標市場的憤青,讓他們說不應該保護,台灣剛好被收買的比較多,才會

這樣。


裕隆的研發技術是全台灣最早最久,中華、國瑞跟三陽研發中心的人一半以上都是裕隆工程中心出來的

,這跟嚴慶齡的遺志有關,所以他們一直不計成本去做,早在裕隆速利時代,就有能力設計化油器引擎。

不過因為專利無法自主,被日產沒收。


至於三陽是台灣的機車大廠,早就有整車設計製造的能力,後來自創品牌,汽車為何不自創品牌呢?

其實他們也想,甚至汽車跟機車都是同樣的技術來源本田,台灣工業局的官員成功讓機車工業坐起來

後,怎麼會不想把汽車做起來? 歸根究柢,還是愛台灣的人太多。


這整個故事就要從趙耀東說起,當年大汽車廠案,好不容易談好,但因為會影響到進口車商的利益,

於是他們找了公關公司,用非常堂而皇之的理由,強迫趙耀東要提早年產二十萬台及90%自製率的時程

因為台灣的市場太小,且又沒有有效的行政措施讓進口車減少,所以豐田退縮了,最後成為趙鐵頭跟

四年級工業局官員心中的遺憾,雖然後來豐田以國瑞又重新進入台灣,但已時不我予。


接著裕隆的飛羚計畫展開,這是台灣第一次有計畫培養整車設計的人才的計畫,用了許多的高科技,

車出來後本來賣得很好,但當時有外商的國產跟進口車商見趨勢若形成,一發不可收拾,於是要找了

公關公司,故意放大車子缺點,弄上媒體,還把車子弄到火車站前說是有問題的車,讓飛羚及後繼的

601都鍛羽而歸,筆者在84年時買了一台601當時就像現在那智傑依樣的電子花車,非常好開,但就是

台灣人太愛台灣了......


飛羚計畫雖然失敗了但是培養了很多汽車工業的人才,嚴家嚥不下這口氣,工業局五年級的官員上來

他們也覺得是自己的責任,於是開始推動共用引擎計劃,裕隆中華三陽都進來了,學到整套噴射引擎

的設計生產技術,還有同步工程的新的研發方式,這次用在中華汽車的小型商用車上,因為沒有踩到愛台

灣的台灣人,所以尚算順利,可是轎車,還是愛台灣,公關公司更厲害了直接扼殺對手於無形。


後來工業局的官員利用自行設計貨物稅減徵,國瑞、中華、三陽、裕隆、羽田都投入自行設計汽車外型,

把國產車的市場佔有率逐步拉高,同時以零組件回銷,讓台灣的零組件工業正式進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


本來嚴家想利用兩岸整合達到市場規模,成就兩岸第一汽車集團的夢,雖然五年級的工業局官員想盡辦法

那智傑也出來了,但是有個阿斗總統聽了愛台灣的人的話,所以擋住了這一切。


所以版主問的問題,答案就是愛台灣害死台灣汽車工業,三陽跟國瑞都是怕愛台灣讓他們走向裕隆一樣的下

場,國瑞中華其實每年都外銷一二十萬台份整車的零件到國外去,國瑞還有透過國際調達,外銷altis整車。

非不能非不為,而是時不我予。






銀噹•馬汀 wrote:
之前跨過一次了~而且我沒有說不好 出發點是好的過程卻不怎樣。

我並不是指車賣的不怎樣,而是就我個人看來,他並沒有讓人覺得他真的在自創品牌,就只是把現有的資源(供應商、零件、技術)整合起來弄個品牌出來然後走原本的老路,

說自創品牌可以不用被母公司給侷限住,但是現在手腳放開了卻還是這樣搞。

開放全車系安全配備齊全,用其他的輔助配備去分車級。對他有什麼壞處?

現在還是鎖零件,安全配備全到齊,以後壞了、事故發生氣囊爆了還是只能回原廠弄阿,最後還是他賺走。

零件雖然便宜但是我覺得零件的質量提升比較實在,零件價格可以提高也沒關係,可以讓人知道國產零件也是有能力製造出品質好的貨色。

大概就是這樣吧~純粹個人想法,勿戰 謝謝!!...(恕刪)



我想你自己可能不知道, 你的想法是愛台灣的公關公司找人散出來要影響那智傑的說帖內容

加油了!

台灣人不是沒給過納智捷機會
為何現在納智捷在台灣和他國市場會有這般處境
裕隆要批評台灣人嗎?
還是應該好好自我檢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