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norman wrote:喔~那是股市上12000點的時代 當時游資太多但定存利率卻不會太低........所謂的吸金投資公司也是在那時興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鴻源、龍祥..........那時郭婉蓉有句名言「財政部只管地上的不管地下的」。
跟以前比是沒意義的,據老一輩說法,當年日本人撤退,留下來的仁愛路一帶高級軍舍,聰明的先搶先贏,造福了後代子孫。而在那百廢待興的年代,隨便拿個小本錢,做什麼事業都很有前途,賺了錢之後,再以錢滾錢,繼續投資資產。只能說生不逢時吧,但當時物質生活品質不若今日豐裕,真要叫你回以前年代也不見得就願意吧。樓主的老爸,30年前沒買,或許利率因素,但一路至今也是錯失許多機會了,以現在來看月租2萬2住北市40坪也是滿不錯的,差別只在以後留給你的,而現在要在台北市白手起家拼一間房難度很高了,比三層樓還高很多啊!一切還是得靠自己呀!如猶太人教育小孩不是留一大筆財產給他,而是從小就告訴他:孩子,我要當一個富翁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