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jerry wrote:
我覺得顏炳立常在電視...(恕刪)


不是聽聽就好
是要認真想想

台北較外圍的大樓,只要狀況好些的
就直逼五十萬了

不是投資客的小市民~

挑的房子應該是喜歡的,而不是能炒的!

litonchen wrote:
我覺得顏炳立常在電視...(恕刪)


可負擔房價 = 年收入x10 <-- 個人疑問年收入定義是 ? 收入 or 淨收入(實存)

我看法應該是要淨收入(實存),畢竟買房當下每個人條件差很多 ( 未婚、已婚、有無小孩 ? )


dgg wrote:
不是聽聽就好是要認真...(恕刪)


報價規報價

很多不泛漫天喊價再來砍

成交價和成交量(進駐率)會告訴你

是炒作還是反映真的供需關係



dgg wrote:
捷運附近的房子當然較有增值空間
問題是你有無能力買它...(恕刪)


不需要捷運的人拼命買
需要捷運的人買不起
感慨很深,發表心得!
個人在2002-2003看房,
由於當時是第一次在台北買房
也是考量再三 幾乎整個大台北地區的房子都看了
最後很幸運在大安區的邊邊 臥龍街一帶買了一間屋主急於脫手的老公寓
無奈住不到一年 樓下的鄰居實在素質太低
最後我住了五年 把房子在馬總統上任後的第一年賣掉了

想當然耳 房子是增值了 但是收益不若近兩年被熱炒上來的暴漲那麼令人雀躍

2009年3月到蘇州公差 偶然間逛了一下房交會 看到中低價位的房子熱銷的情況
心想台北的房價應該也要動了
但是遲到10月底 才有機會回到台北好好挑選
挑房的基調主要以距離機場交通方便又離大台北不遠的地方
於是以新莊線沿線為挑選的範圍
當時看了下新莊的峰x鳳x
但由於價格樵不攏 而放棄
之後當然就看著建商媒體與仲介一路把房價推高

直到現在我都沒出手買房
當然看到身邊很多朋友玩著之前在大陸買房的技巧從大陸把錢拿過來玩台北的房地產
小賺的很多

但是看到樓主這一篇文章 不禁讓我回想到之前我買房的心路歷程

我是同意距離捷運近的地段一定會比較好脫手 也就是一般人認知的保值
但我看到那位朋友也因為負擔太重而準備賣掉

這說明一個事實 如果自己還是供薪階級 最好先不要有買房投資的觀念
任何說買房投資的言論都有一個前提 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或是進場早
不然的話 應該思考 既然無法朝向財務自由的路上前進 那麼何不把人生用在美好的事物上
反倒讓自己每天花不到十個小時的時間住在一間必須背負二十甚至三十年沈重負擔的房子上呢
得到的是 朋友與同事口中之間 那種虛無飄渺的讚嘆

不如把利息拿來培養孩子 或是進修自己 獲取更大的薪酬的未來
這樣比較具有經濟效益





看了樓主的覺得有點奇怪,
若是41坪含車位近捷運且無厭惡設施1000萬應該賣的出去

除非
1.捷運還沒通...(新莊線)
2.近捷運的定義每個人都不同,依小弟的標準,5分鐘路程內才算是近捷運
3.室內坪數太小(二房)或者隔局不佳

若是房子還不算太舊,我想應該賣的掉吧
買房保值投資的觀念是對的...(10年前有買房的跟沒買房資產差距非常大),

但是就跟買股票一樣,何時買?甚麼價位?買甚麼股票??結果會完全不一樣,

沒閑錢又買到差又貴的房產,結果當然是比不買的人慘的多..

買到好又合宜的房產,也會比完全不買房產只租房的人...有保障的多..

5萬3在台灣薪水不算少...但能買多少的房產..還是要量力而為,

以現在台北的房價...還會再上漲多少,個人是很懷疑...(未來會跌價的機率高於漲),

基本面永遠是硬道理(經濟成長不會永遠正成長+供多於需+未來需求一定變少+中產階級才是房產的支撐,不是少數有錢人),

沒基本面的炒作...遲早泡沫,時間早晚而已
2011年就要看經濟基本面了,不動產長期趨勢是看漲的!
如果沒買這間房子的話~生活或許很好過~
不過換另個角度來看吧~
如果以後還打算要買房子的話~
在三重~有車位~有捷運~過個橋到台北~41坪~1000萬~
現在沒買~以後應該也買不到了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