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搜米 wrote:
真要復古的話,應該是要叫「淡水市」才對。
最早先設「淡水廳」,後來設「台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
如果要叫「北海道」的話,我也舉雙手雙腳贊成。

問題是淡水這個地名,本來是指新竹,今天的淡水在當時叫滬尾。是先在新竹市設立了淡水廳,後來轄區分割才割出了新竹縣,原淡水廳遷往滬尾。還有,廳比縣要小,不會有淡水廳轄淡水縣這種事。
淡水廳

清制,縣設知縣七品,廳設同知九品。廳的堂官還比縣太爺還要小。
還有,設淡水廳時宜蘭還算番界之內,根本沒有漢人,土牛界以東都不歸漢官管了何況是後山?宜蘭縣生出來已經是台灣快設省的時代了。

lulalla wrote:
清制,縣設知縣七品,廳設同知九品。廳的堂官還比縣太爺還要小。


清代的官制,同知是文官五品品秩,而非九品喔!

同知的"知"字,不是指知縣的知,而是指知府的知。知府比知縣大很多。

鄉民們主張 Taipei City 是天龍國,所以要取名叫 New Taipei City 來重挫天龍國。

Taipei City = 天龍國
New Taipei City = ?
Meow穿白色泳衣又溼又透,大家在泳池看她暴露誘人身材,搞得這隻性飢渴貓咪更溼了。
增長歷史見聞也不錯,01真是臥虎藏龍。

明嘉慶三十四年(1555),鄭成功受浙江總督楊宣遣派為日本豐後(今九州大分縣,城主大友義鎮)使節時,取澎湖、基隆、琉球的航線。也在其著《日本一鑑》裡記載著:「夫小東(註;指臺灣北部)之域,有雞籠之山,山乃石峰特高於眾,中有淡水出焉」。

雍正元年(1723年)諸羅縣增設一縣曰彰化並設淡水廳。淡水廳管轄大甲溪以北至三貂嶺。廳冶在竹塹(今新竹巿)。

乾隆六年(1741年)劉良璧撰《重修臺灣府志》裡初出「滬尾」。即:「淡水堡管下之莊名計有八里坌、滬尾、大屯、竿蓁林、關渡、北投、北蘭蓮林、守里岸、興仔武嘮、大佳臘、圭母卒、大灣等莊」。

從此,「滬尾」成為今日淡水街巿專用名詞。同治元年(1862 年)淡水開港,滬尾、淡水互用,即指港稱淡水,指街巿稱滬尾。 光緒十一年(1895)年,臺灣淪陷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據初期約十五年間,淡水、滬尾交互使用。

大正9年(1920年)臺北州淡水郡淡水街。
「淡水郡」管轄淡水街、三芝庄、八里庄。「滬尾公學校」今淡水國民學校之前身於大正元年(1912年)改為「淡水公學校」。而後,「滬尾」這個地名才由公文上消失,以淡水代替。

inben2 wrote:
鄰北市?也算蠻有意義...(恕刪)


LINBEI跟某台語詞的諧音相近...更有"意義".
山寨版北市? >
山寨北市? >
山北市?
Haahaa...

caesar1040 wrote:
就用台北縣府的所在地板橋來命名就好了啊~

台北縣升格為板橋直轄市,這樣就不會魚目混珠了.....


那台北市的市府所在地信義區
改名叫信義市好了
身為台北市民
個人對new taipei city這個名稱
並不會有任何不悅,如果取這個名字
可以讓新北居民過得更開心快樂
有何不可,對台北市民個人不覺得有任何影響
直轄市本來就是平起平坐對等單位
政府本就該均衡區域發展,希望以後五都居民
都能如同新北居民,取個讓在地人開心的名字
再多的言語包裝 掩飾不了個人的私利
何時有 台北縣 這個地名?
若是在我出生之前, 那我沒辦法.
但這個 冒牌的 假北市, 這是最近發生的, 當然我要表達意見!

silentocean wrote:
  當初叫做「台北縣...(恕刪)

lienly wrote:
何時有 台北縣 這個地名?

若是在我出生之前, 那我沒辦法.

但這個 冒牌的 假北市, 這是最近發生的, 當然我要表達意見!


"台北"這兩字成為正式地方官府名,應該是由清朝開始。

清朝的地方制度,是省(巡撫)、道(道台)、府或州、廳(知府或同知)、縣(知縣)。光緒初年台灣還沒建省時,以台灣道下轄台北府與台灣府。台北府的府衙所在地在現在的台北市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