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303930 wrote:最近也在看中平及龍安...(恕刪) 確實在龍安街這一區開了很多仲介店感覺好像很熱絡(可能接下來要炒中路這個題材吧)我們社區整個都被信義包去了感覺大家都只找信義的賣而且成交真的是越來越高...看回不回害我現在想賣也在想是要跟大家一樣只找信義嗎照理說應該越多家越多機會不是嗎?雖然我有房但還是認為不宜漲太多漲多了就是泡沫了畢竟薪資水準回到十幾年前的水準但房價卻是十幾年前的的幾倍了不過雖然漲多了,想買房的還是多看看畢竟說要跌回到以前的水準不知道要幾年...真有需求有辦法撐過這些年嗎?
clark914170 wrote:大家知道台北與板橋及桃園的容積率差異嗎?台北市400% 板橋300% 桃園230% ...(恕刪) 要相同的地目才能作比較吧?例如商4、商3、住2、住3....等。不同的地目有不同的容積率,像台北市住宅區佔最大宗的住3用地容積率也才225%而已。
fang7388 wrote:但不爭氣得我還是尋尋覓覓的看,誰叫3年前沒錢買房呢...(恕刪) 摳B大 wrote:既然房價高買不起何苦要硬上勒?乖乖去租房不就好了?...(恕刪) 對阿,3年前買不起,現在有錢買沒買的話,難道3年後錢就會不見嗎?怕花掉可以先存定存...然後,我覺得很奇怪的是,樓主自己也說房價就算沒泡沫也至少會修正,卻堅持這時候買...這邏輯怎樣都讓人想不懂...是因為已經知道修正幅度一定不大嗎
桃園市的房子並不像台北市一樣全面性的上漲,有些地方完全沒有漲,而且成交價跟十幾年前比還下滑(例如舊市區的透天厝,其實生活機能不差,學區優又安靜),誰叫大家一窩瘋只想進住新開發的區域,才會造成這些區域房價飆漲。
我剛好在3年前買蘋果村...運氣算很好...前屋主只賣給我7w/p今年成交價聽說已經17w/p以上昭揚也在這邊蓋了應該還會再漲!如果那時我沒買,可能就買不起了將近7~8年前羅浮宮庭差不多6w/p我也很想買~沒錢啊!現在不知多少了
caesar1040 wrote:要相同的地目才能作比...(恕刪) 正解!嚴格來說,容積率也只是反映土地成交價...同一地點,相同大小土地1.坪效多的=土地就貴一點2.坪效少的=土地就便宜一點"""不影響房屋售價"""影響售價的是區域行情與供需支撐面的問題常聽到人說: 商業地比較值錢...所以去買商業地上面的"住宅"這是哪裡來的理論....當然了,這邊只討論商業地跟住宅地 (科專用地,乙種工業就不去討論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