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bat wrote:
捷運是中文叫法,地下化的捷運就等於地下化輕軌和地下化重軌的統稱。
國外一般叫地鐵。但地鐵早就不一定走在地下,但還是叫地鐵。
就像火車早就不燒媒了,但還是習慣叫火車。
捷運比較像是從Mass Rapid Transit翻過來的,但MRT通常指傳統重軌軌道運輸,輕軌又有自己的名子。
所以捷運也不是MRT專用...
現在捷運形式很多元,沒有軌道的也算,中文叫捷運還是比較貼切。
chiashin wrote:
2.你說新竹創造了多少GDP...
不是新竹多了不起,當初科學園區放在新竹,是國家給了新竹牛肉!
拿新竹創造的GDP說嘴,就是分來分去!...(恕刪)
sunyearhuang wrote:
就我知,只有新竹是個異數喔!(不然你可舉其它我不知道的例子)
像台北市,火車站前早己高樓大厦,發展一直延伸郅很遠,但後車站就只一些賣雜貨的的。住北一直延伸也差不多。
地下化後,現在分不太清前後站的差別了。當然離火車站越遠發展會越慢。新竹則完全不按這規則走。
chiashin wrote:
我說我看過相關新聞,不知道你在說誰的評論!
我說搭乘率差是我個人的判斷
chiashin wrote:
至於電池衰竭,這是新聞內容,也是基本常識
更換電池和充電都是小問題,只要花錢就可以了
chiashin wrote:
1.亂講!三十年前,所謂的後站(鐵路另一側)已經很繁榮,包括西門町、圓環、中山北路...,那時前站的大樓還沒蓋!
chiashin wrote:
請你先想清楚發展的定義至於
以新竹來說,火車站前不遠是東門圓環,正好是以前的城門外
前站附近是舊市區,發展成商業區,後站附近則是較晚發展的文教和住宅區
沒有誰發展比較好的問題,區別只是發展先後不同,性質不同
隨著政府的"新"計劃(指五六十年前),設清交大、眷村,往東發展都
這是腹地的問題,因為另一側靠海,還有機場,不適合發展,或沒有大片空地。
sunyearhuang wrote:
但你要知道火車站和鐵路建置位置和路線的選擇,都是選避開聚落熱閙處。但最後車站前都會發展成精華區,後車站就阿婆生子,慢慢敖。當站前開始發展,西門町也避免不了宿命没落,發展還是往前站(西門町的東邊)走。這是一個歷史造成的特例。但站前開始精華化時,前後站區別還是會發生。
圓環,你要算它繁榮?要跟前站比,不是跟鄉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