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竹輕軌路網計畫 預算三百億

labbat wrote:
捷運是中文叫法,地下化的捷運就等於地下化輕軌和地下化重軌的統稱。

國外一般叫地鐵。但地鐵早就不一定走在地下,但還是叫地鐵。
就像火車早就不燒媒了,但還是習慣叫火車。
捷運比較像是從Mass Rapid Transit翻過來的,但MRT通常指傳統重軌軌道運輸,輕軌又有自己的名子。
所以捷運也不是MRT專用...
現在捷運形式很多元,沒有軌道的也算,中文叫捷運還是比較貼切。
sunyearhuang wrote:
你看的是某人的評論吧!那是錯的。
電動公車安靜平順,搭乘率為何會比柴油車差?(邏輯不通)
你再多查找,如果你找到電池續行力衰減的問題,就差不多找到問題核心了。
最後是連簽約充電的公司都跑了,連充都沒得充要如何開?

我說我看過相關新聞,不知道你在說誰的評論!

我說搭乘率差是我個人的判斷
至於電池衰竭,這是新聞內容,也是基本常識
更換電池和充電都是小問題,只要花錢就可以了

世界各地的電動公車會越來越多,這應該是基本判斷!
如果確定鐵道網建設有利未來發展,只是不確定財政問題,
可比較歷任總統提出的建設經費,看差異多少,再考慮通膨因素,可看出是否過度舉債建設。
我的發言大都是哈拉而已, 如有得罪不要太在意。
chiashin wrote:
2.你說新竹創造了多少GDP...
不是新竹多了不起,當初科學園區放在新竹,是國家給了新竹牛肉!
拿新竹創造的GDP說嘴,就是分來分去!...(恕刪)

不是新竹多了不起,而是來此打拚的人了不起。
這些打拚的人,是從台灣各地來的,有很多漸漸在新竹巿定下來了,也有的只是在此工作。
不管科學園區放在那裡,只要成功,這些打拚的園區人不能給予感謝嗎?
怎麼感謝?最簡單的人在那裡就建設在那裡,這些人才享受得到。
問題是新竹有到什麼較大的建設嗎?連要個上班可以舒適一點的輕軌,都被說三道四。
你說得很好,科學園區若不在新竹。若在彰化,人在彰化,就建設到彰化。新竹可能也還是個十幾萬人的小城。
台北有什麼?不就中央政府在那兒嗎?那也是國家給手肉,人才往那聚集,不是嗎?人在那兒,建設就在那兒。道理就這樣。
難道台北是因中央政府給牛肉,進駐在那兒,所以捷運不應該蓋,建設也不應該有?
從頭到尾,讚成捷運的人,都只是說新竹有建捷運的條就應該建,並沒有要求放水。
但反對的就是一直拿嚴苛的條件來比新竹。輕軌本來就有建置的條建常規,那是經計算過和經驗累積的標準。
以一條輕軌捷運,新竹早有條件。
卻是不談,公平嗎?台北建捷運時,有拿一些國際大都市來比較,若沒有人家條件就不能蓋嗎?
我會提到竹科創造的GDP,前題都是有人先看不起新竹,什麼小小新竹等,才會引發不滿而提的。
sunyearhuang wrote:
就我知,只有新竹是個異數喔!(不然你可舉其它我不知道的例子)
像台北市,火車站前早己高樓大厦,發展一直延伸郅很遠,但後車站就只一些賣雜貨的的。住北一直延伸也差不多。
地下化後,現在分不太清前後站的差別了。當然離火車站越遠發展會越慢。新竹則完全不按這規則走。

1.亂講!三十年前,所謂的後站(鐵路另一側)已經很繁榮,包括西門町、圓環、中山北路...,那時前站的大樓還沒蓋!

2.一般來說,都是先有舊城區,然後才在舊城區邊緣建火車站,火車站面向舊城區(所謂的前站),之後的發展,要看腹地和規劃,跟前站後站沒有一定的關係

3.請你先想清楚發展的定義
以新竹來說,火車站前不遠是東門圓環,正好是以前的城門外
前站附近是舊市區,發展成商業區,後站附近則是較晚發展的文教和住宅區
沒有誰發展比較好的問題,區別只是發展先後不同,性質不同
隨著政府的"新"計劃(指五六十年前),設清交大、眷村,往東發展
之後又設科學園區,再繼續往東...
這是腹地的問題,因為另一側靠海,還有機場,不適合發展,或沒有大片空地。
chiashin wrote:
我說我看過相關新聞,不知道你在說誰的評論!
我說搭乘率差是我個人的判斷

因為不合理,我猜的。只是沒猜到是你自己判斷的。

chiashin wrote:
至於電池衰竭,這是新聞內容,也是基本常識
更換電池和充電都是小問題,只要花錢就可以了

要實用啦!
所謂實用是指成本效益,和妥善率。
電池當然會衰減,但要合理可用說極端一點,如果你買幾顆AA電池回家,一個月後,剩下的電池電量都只剩20%。
廠商跟你說,電池不用也會衰減,這是基本常識,你能接受嗎?
新竹電動公車沒那麼慘啦,只是衰減比預期快,若我沒記錯,有司機抱怨,電量到30%就有可能掛在路中,沒50%跟本不敢上路。
電又越充越少。用得大家佷緊張。充電不是小問題,所以才要專業公司簽約負責充電,最後主要的充電公司,不符成本,跑了。
所以,充電不是小問題。
實在不想找相關新聞,因為沒興趣,也和議題無關。但你緊追不放,就找一篇給你,其它的還有興趣,自己找,OK?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212000443-260107

sunyearhuang wrote:
以一條輕軌捷運,新竹早有條件。

這是你說的,我不是專家,無法判斷!
但是我知道以高雄的條件,足以擁有捷運、輕軌,可是運量遠不如預期!
sunyearhuang wrote:
因為不合理,我猜的。只是沒猜到是你自己判斷的。

請問哪裡不合理?
chiashin wrote:
1.亂講!三十年前,所謂的後站(鐵路另一側)已經很繁榮,包括西門町、圓環、中山北路...,那時前站的大樓還沒蓋!

西門町是早期日本人刻意經營的商圈,很繁榮沒錯,要看它特例也說得過去。有注意到我說的火車站北面嗎?
西門町不是在北車站北面喔!
但你要知道火車站和鐵路建置位置和路線的選擇,都是選避開聚落熱閙處。但最後車站前都會發展成精華區,後車站就阿婆生子,慢慢敖。當站前開始發展,西門町也避免不了宿命没落,發展還是往前站(西門町的東邊)走。這是一個歷史造成的特例。但站前開始精華化時,前後站區別還是會發生。
圓環,你要算它繁榮?要跟前站比,不是跟鄉下比。
中山北路就一些商店和特種行業,我覺得跟前站比還是差很多吧!
至於前站那個大樓,若我沒誤解你說的是那棟。那塊是地主養地,寧被罰錢也死不開發。那時暫做為停車場,它是台北地王,不是位在未開發區,附近都蓋滿了喔。那塊地旁邊就是希爾頓飯店,不是嗎?

chiashin wrote:
請你先想清楚發展的定義至於
以新竹來說,火車站前不遠是東門圓環,正好是以前的城門外
前站附近是舊市區,發展成商業區,後站附近則是較晚發展的文教和住宅區
沒有誰發展比較好的問題,區別只是發展先後不同,性質不同
隨著政府的"新"計劃(指五六十年前),設清交大、眷村,往東發展都
這是腹地的問題,因為另一側靠海,還有機場,不適合發展,或沒有大片空地。

不管是什麼商業還是文教都是一種發展。不然就用地價高低來看,雖不中亦不遠矣。
或許,後站要發展,需要政府外力介入,西門町是,新竹東區也是(政府把機構,科學圓區設在後站)。
如果自然發展,應都都是前區發展快,後站慢。
這個議題可結束了嗎?和本樓主題無關。管妹可能又要下手刪文了。
不要花太多力氣討論吧。
sunyearhuang wrote:
但你要知道火車站和鐵路建置位置和路線的選擇,都是選避開聚落熱閙處。但最後車站前都會發展成精華區,後車站就阿婆生子,慢慢敖。當站前開始發展,西門町也避免不了宿命没落,發展還是往前站(西門町的東邊)走。這是一個歷史造成的特例。但站前開始精華化時,前後站區別還是會發生。
圓環,你要算它繁榮?要跟前站比,不是跟鄉下比。

你把先後次序弄錯了,我前面說前站已經繁榮(或前站不遠處),然後才設火車站(當時算郊區),所以後站當時大多一片荒涼。


至於台北車站,前站哪有多繁華啊?
過去幾十年,最多的是補習班吧了!
二三十年前,要逛街一定是去西門町、東區的頂好商圈或士林夜市(二十多年前我在台北念過一年書)
其實前站的腹地有限,再過去是公園、台大醫院、中央機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