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社會科學老師在課堂上分享了一個調查經驗,他和同夥們在路口上一一點算經過的車子來完成鄉野調查。在老師的恩師那一代,統計運量需求完全依靠的是鄉野調查,因為沒有更實際的計算方法。不過社會科學演進下提出了重力流量模型,所以大幅節省鄉野調查的需求。基本上是將聚落重心到其他聚落重心的距離計算好,代入公式,只要有聚落的人口數,就能以G x M x m 除以距離平方計算流量。前中G是一個根據其他因素而假定親和疏離的前導參數。人口多,好比一邊聚落增加三倍,另一邊增加兩倍,兩邊聚落之間的流量就會增加為12倍。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實用的估測。只要少量的鄉野調查設法推估前導參數G的比值,剩餘的運量可以在距離和人口數都曉得下求取出來。一般會設定大眾運輸的G會是私家車的G的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再來會有更多研究限制,關於怎麼定義和怎麼操作定義。所以人口數一直是流量統計上最基本的東西。至於南北各地,聚落的人口怎麼認定,人在一天如何流動,就需要更細部的探討。極端的情況就是監獄內有一萬人口,卻會幾乎沒有與周遭監獄的任何流動。另一個極端則是距離縮短到零,會出現無窮大流量。這些都是不曉得前提下常出現的謬思。
chiashin wrote:照這種估法,上下班時間輕軌應該不夠用,至少要中運量系統了吧!...(恕刪) 高運量捷運系統(MRT)每小時6萬人次,中運量捷運系統(MCT(medium-capacity transit))每小時5000至25,000人次,公車BRT大概是 每小時5千人次 以下現在的輕軌已經不是百年前那種"噹噹車"您可以看看新的輕軌系統Light Rail Rapid Transit, LRRT, 彈性很大, 可以有MRT的運量前面820樓說明過了MRT 大概是 台灣和新加坡使用的名詞像德國,並沒有所謂的MRT,是Stadtbahn的概念,介於U-bahn和Tram之間,是地鐵,也是輕軌,走街道也走鐵道,也下到地底,或上高架,可以3-5車一節,也可以兩節串聯成6-10車一起運行 ,是U-bahn也是輕軌Tram, 彈性很大台鐵EMU 的車重是輕軌的兩倍, 能爬的坡只有輕軌的一半, 不適合在市區內轉彎爬坡, 所以只能繞市區外圍, 但是Tram-Train不一樣, 是市區馬路及台鐵的鐵軌都能跑騎自行車就知道, 光復路是一路爬坡到竹中Tram-Train系統的 Alstom Citadis Dualis載客量一列3車廂, 240名乘客+80個座位(42米長,2.65米寬的版本),它還可以兩列串成6車一起跑 , 達640人這是荷蘭海牙, 只有3車德國杜塞道夫, 兩列5車 = 10車台鐵EMU500以每4輛為1編組 ,座位:62人,立位:120人 , 一車182人, 4車共728人相差不大現在台北捷運文湖線,號稱中運量, 然而它只是膠輪導軌公車, 說是捷運, 大家都相信然而,龐巴迪的CITYFLO650型車輛內部空間狹小,即使座椅採二列相對方式,能增加的立位空間還是有限;每節車廂載客93人,整列車不滿400人。而且它是所謂無人操作(但系統不穩, 還是要配一名人員隨車,還是有人), 無法加掛, 運量其實比現代的輕軌電車還要小
我想退休 wrote:有人坐當然不是蚊子館,只是坐的人不夠多到能自給自足每年營運還要補貼,負債的利息也要付,比蚊子館更慘...(恕刪) 討論那麼多了,有人還是以做生意的思維看基礎建設。捷運和道路一樣是基礎建設。你應該這麼想,道路只出不入都該蓋了,何況捷運是有收入的,而且有機會盈餘。當然道路或捷運之基礎建設,也不是隨便蓋,當然有其建置之條件門檻。這個門檻是在評估其整體效益,不是道路或捷運本身賺錢與否。那個自償率,基本上就是中央拿來卡地方發展的條件說帖。(或是說拿來跟地方討價還價的籌碼)
sunyearhuang wrote:當然道路或捷運之基礎建設,也不是隨便蓋,當然有其建置之條件門檻。這個門檻是在評估其整體效益,不是道路或捷運本身賺錢與否。 到目前為止,市府拿出什麼評估了嗎?幾乎什麼都沒有,就知道要花200億?就決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