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回覆的類似觀念也出現在筆者的另一棟樓,可以參考
傳送門: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285604&p=1#54634140
公車專用道容易受到車流箝制影響,或許真的能載比較多人,但是我們必須講求"有效率之下的運送最大量"。台灣大道慢車道公車載運量確實很高很可觀,但是車流容易不穩定,加減速頻繁。而且BRT的運具本體也是公車,單比運量意義不大,重點是他們能不能以較高效率運輸。
從台灣大道慢車道,要來帶一下車流理論中的衝擊波(shock wave)概念:
只要使用過以前的台灣大道都知道,公車一停靠就會造成後方回堵,駕駛減速踩煞車或是通過後再加速都是所謂的車流衝擊波。這樣的衝擊波會往車流上游傳遞,影響很大,所以只要駕駛稍加分神,沒注意到衝擊波...那就是追撞。
BRT有改善慢車道的衝擊波現象,至少筆者騎機車壓煞車的次數變少了。
現今是個講求數據的年代~BRT行駛後對於台灣大道上運輸量確實有幫助及提升,在來就是行控中心加入後相信會更加完整。
樓主分析真仔細~~推~~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