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全新大尺寸的 MacBook Air 15 外,Apple 更在 WWDC 2023 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正式推出搭載 M2 Max 與全新 M2 Ultra 的 Mac Studio,以及在 2019 年的 WWDC 發表許久未更新的 Mac Pro,也將以搭載 M2 Ultra 晶片以及 PCIe 擴充能力的最強效能 Mac 正式回歸。搭載 M2 Max 與 M2 Ultra 的 Mac Studio 其效能比起前代 M1 Ultra 機種效能最快可達 3 倍,而 Mac Pro 則維持前代經典且獨特的機身設計,更將搭載全新 M2 Ultra 晶片,讓其可比前代擁有 3 倍的效能運算速度提升,兩款機種均具備最高 192GB 的統一記憶體,台灣售價則分別為 Mac Studio M2 Max 新台幣 64,999 元起、Mac Studio M2 Ultra 新台幣 129,999 元起,最後 Mac Pro M2 Ultra 則是新台幣 229,900 元起。

全新的 Mac Studio 在搭載 M2 Max 和全新的 M2 Ultra 晶片後,以搭載 M2 Max 的 Mac Studio 為例,將比前代 Mac Studio 速度提升最快可達 50%,M2 Max 晶片具備 12 核心 CPU、 38 核心 GPU,以及最高 96GB 的統一記憶體和每秒 400GB 的記憶體頻寬,讓使用 After Effects 的動態圖像設計師,能以最高提升 50% 的速度進行圖形運算。
至於搭載 M2 Ultra 的 Mac Studio,光是 M2 Ultra 的效能和功能就已是 M2 Max 的兩倍,堪稱是目前 Apple 最強大的一顆晶片,相比搭載 M1 Ultra 的前代 Mac Studio 最快可達 3 倍,它具備 24 核心 CPU、最高 76 核心 GPU 和高達 192GB 的記憶體,與每秒 800GB 的統一記憶體頻寬。讓使用 Octane 的 3D 藝術家能夠以最快可達 3 倍的速度進行算圖,也可讓 DaVinci Resolve 的校色師提升約 50% 的影片處理速度。
全新 Mac Studio 支援多達六台 Pro Display XDR 外接顯示器,此外,Mac Studio 更採用 WiFi 6E 與藍牙 5.3 無線傳輸技術,其背面有四個 Thunderbolt 4 連接埠、一個 10Gb 乙太網路連接埠、一個加強型 HDMI 連接埠,以及兩個 USB-A 連接埠,機身正面配備兩個 USB-C 連接埠和一個 SD 卡插槽,這些都是基於前代 Mac Studio 機型所進行的小規格更新。

距離 2019 年 WWDC 發表的 Mac Pro 以來,時隔四年 Apple 終於為這款旗艦級的 Mac 桌上型電腦帶來更新,其機體的設計基本上從外觀上,還是我們熟悉的獨特外型設計,而具備 24 核心 CPU、最高達 76 核心 GPU 的全新 M2 Ultra 晶片也將成為 Mac Pro 標準的晶片配置,另搭配最高 192GB 統一記體及每秒 800GB 的記憶體頻寬,再加上最高能選配七張內建的 Afterburner 加速卡驅動效能,讓 Mac Pro 也成為 Mac 系列中效能最強大的一款桌上型電腦,比起前代機種,在影片轉碼和 3D 模擬等專業級工作中,運行速度最高可提升 3 倍,而在使用六張加速卡的情況下,就能即時擷取 24 台 的 4K 相機畫面,必即時編碼成 ProRes 格式。

全新的 Mac Pro 配備七個 PCle 擴充插槽,其中六個開放式擴充插槽為 PCIe Gen4 x4 規格,讓使用者自訂 Mac Pro。從需要數位訊號處理 (DSP) 卡的音訊專業人士,到需要序列數位介面 (SDI) I/O 卡來連接專業相機和螢幕的影片專業人士,再到需要額外連接網路和儲存空間的使用者,Mac Pro 讓專業人士可以自訂並擴充自己的系統。Mac Pro 具備八個 Thunderbolt 4 連接埠(六個在背面,兩個在頂部),約是前代數量的 2 倍數量,同時支援外接多達六台 Pro Display XDR,Wi-Fi 6E 與藍牙 5.3 無線傳輸技術,此外還有三個 USB-A 連接埠、兩個支援高達 8K 解析度和高達 240Hz 影像更新率的更高頻寬 HDMI 連接埠、兩個 10Gb 乙太網路連接埠,以及一個支援高阻抗耳機的耳機插孔等 I/O 配置。

基本上,不論是 Mac Studio 或 Mac Pro,都是沿用前代機種的外型設計,為使用者帶來更強大的 Apple 晶片,並針對 I/O 埠進行規格上的提升,在發表會現場到包含 Final Cut Pro 等應用程式的實機效能展示,都可以發現在運算處理的效能上,已經比我現在在使用的 M1 Ultra Mac Studio 要來的更加快速,雖然實際效能提升還有待未來進行真正的測試才能進行對比,但以提升專業創作工作者的效率表現來看,確實是沒有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