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簡測】2019上半年九支NVMe MLC/TLC 512GB級SSD大亂評 (圖多,不喜勿入)

NAND 夥粒 是模擬電壓值,沒甚麼TLC/MLC/SLC 去分,只是夥粒控制器 運行模式 有不同,所以沒有所謂用TLC去模擬MLC,當然針對TLC/MLC 會有不同品質要求同特殊讀取方法,所以廠商同一製程上MLC/TLC也可以是不同產品編號,
加價的夥粒製造商也可賣可以切換SLC/MLC/TLC的夥粒,例如現在通用的SLC模式是在夥粒級上的讀寫線路去控制的,
但夥粒存儲上實際物理化學是同一樣東西的。

Day_night wrote:
要較容易達到官方數...(恕刪)


SSD的Benchmark測試,真的沒甚麼意思,除非數值上有數量級分別,否則不太反映實際情況,因為廠商可以針對Benchmark的特性去調,而Benchmark軟件公司為不被排擠,也明或暗去配合廠家,尤其在非專業領域的大眾消費品上,數字上高,大家開心就好了。

但專業領域就不同,實際環境試試就知比普通盤好得多,所以很多企業盤Benchmark數字差,實際上用一用就明顯感覺好得多,例如跑跑大型編譯,VM,數據庫 等,便宜的SSD會慢下來,TLC有時更比硬碟差,因為某些情況下,會導致SSD有達秒級的反應延誤。

Day_night wrote:
還記得在去年十月作個...(恕刪)


當初買970 pro就是為了mlc
希望壽命能久一點

五分奉上
M9PeGN並非NVMe 1.3協定
雖然無關緊要但修改一下吧
Day_night wrote:
還記得在去年十月作個...(恕刪)

2014 對應 2016以前大多OK 有M.2 SSD的要另外方式

或者WIN10 PE 裡面的GHOST、Acronis 2016-2019版 都可

jamfnew wrote:
雖然很詳盡但像我外行的還是看不出好壞
之前組電腦我是選SX8200PRO
或許樓主不嫌煩可以再簡單扼要評比一下
讓有各種不同需求的能了解怎麼選比較好


單純的只從最後一張表亂分析一下

那們多張圖我也沒力氣看了

1. WD 的新黑標 (SN750) 比舊黑標 (SN700) 表現還差,新黑標大概就溫度比較舊黑標低
2. 最接近對照組表現的是使用 E12 的 Patriot VPN100 (而且也便宜)
3. 8200 pro 表現不差而且便宜又五年保
4. 760p 跟 M9PeGN 表現相當,不過一個 intel 光環加持,一個最近如果有特價的時候便宜 (跟 2, 3 的價錢相當)
5. 不知道散熱的條件是不是一致的,VPN100 用 E12 (VPN100 看到都是帶散熱片的) 竟然是溫度最低的
6. SLC cache 最激進的是 8200 pro (大概是全碟 SLC cache )
7. 970 evo plus 表現很好,但是應該是除了對照組最貴的,不過有三星光環加持

我也認同測試只能參考
實際體驗還是看使用者的習慣跟環境吧

今年剛好是本人使用 SSD 第十個年頭,從第一顆宇瞻不是一線廠,到最後一顆是 MX300 (TLC),基本上要用到這些 SSD 掛點,可能還要花很長一段時間
M9PEGN是NVMe 1.2才對
嗯,筆誤,M9PeGN的確是NVMe 1.2,請見諒。

在下篇大容量測試裡,它也會出現,只是換成是M9PeG。


莊聰明 wrote:
M9PEGN是NVM...(恕刪)
大大辛苦了 肯定花不少時間吧
另外想問這是您的興趣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