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先試著縮一點光圈,換取更大的成功率喔

今天帶了OM-1與E-P1一起去戶外拍照(手動鏡+手動相機&手動鏡+M4/3相機...)
今天是陰天,雖然沒有藍天,卻有了最自然的柔和光線
對於高光與低光都很難駕馭的E-P1,也是很有利的天氣

其實今天E-P1主要是扮演協助OM-1測光的角色,所以我設定在底片的ISO400
OM-1的成果還沒洗出來,先挑幾張E-P1+OM50/1.8









OM-1的小感想,第一次體驗到“全幅”的魄力
從觀景窗看出去的淺景身相當明顯
廣角效果也是很容易獲得

裂屏對焦正在習慣當中,操作感還算是直覺
在這科技還無法將全幅DSLR微型化的現在(萊卡算是RF,且不便宜)
我想趁底片還在的時候,趕緊體驗這充滿魅力的方形小寶盒
這些工具除了最後一樣我沒有,其它都有了,拆過的鏡頭差不多有 15 個以上,所以這一顆拆不開,
有些洩氣,基於鏡頭不貴,想試試其他方法,這個傷痕若是蓋上銘環,外面是看不見的,

我先前是想把前鏡組拿起來,擦一下後鏡組的霉絲就好,拆不開就乾脆試試一片片拿起來,
也是想擦一下就裝回去了,拆開兩片鏡片後,發現前鏡組的最後一片無法獨自取出,
所以判斷是要把前鏡組一整個拿起來才對,於是鎖回那兩片鏡片,

前鏡組沒有施力點,橡皮圓筒的磨擦力不夠,我在前鏡組挖上兩個 1mm 圓孔,
然後用拆鏡工具拆,我懷疑是上膠還是怎樣的,就是拆不開,力量大到對焦環都轉不動,
我想應該是 對焦用的定位鐵片 被我搞歪了吧 ?
這個地方在我轉相反方向後(一樣用很大力),對焦環又可以輕鬆轉動了


請問一下最下面一個調整 鏡頭濾鏡環 的工具,是在那逼看到的 ?

colin5687 wrote:
這些工具除了最後一樣...(恕刪)

拆鏡的經驗沒你多,可能是版本不同或是氧化卡死了?
我是把最前端的銘環卸下後,後面的幾層用手旋轉就可以轉出來了

以上工具都是淘寶賣的

那天興致勃勃的拍好多張膠卷
結果卷片時悲劇了,導致整卷毀掉...
我不知道回卷底片需要把機身前端的R鈕轉90度
我原先以為那個“R”是紅外線攝影才需要去調整的功能
一心急使勁一轉,底片就被拉斷了
但我不知道已經被拉斷了,以為那是卷到底的反應
於是就很自然的打開後蓋,才發現整卷底片都留在右端的轉軸上.....

第二個悲劇是電池並不好買,幾個替代方案也有點貴
不過乾脆就純機械,下一台補上LR44電池的OM-4當雙機流就好

很好奇E-M5源自於OM傳統的藍色顯示條到底是什麼樣子
OM是哪些機種才有那種藍色指示條呢?

最近迷上了扣板機後擊發的感覺,純機械的鏡頭配上純機械的運作響聲~天籟
E-P1就比較委屈一點只用來測光or少量拍攝

喔對了!之前有人對中國「大眾攝影」文章敘述的“預估底片只能再活五年”很有意見
這真的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我在中國首都跑了好機家柯達沖印店
皆已經沒有收膠卷沖洗的服務了,連底片都沒賣.....

我想信這絕對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跟稻草

雖然我在相機城還有見到柯達、富士專業片在賣
不過即使是一般款的膠卷確實已經不是那麼容易隨處可以購得的了
若是有台灣好市多那種一條富士400可以買那該有多好

我後來是在一家超過十年的小店沖洗
老闆信心滿滿的告訴我柯達雖然在數位不行,但在底片還是最強,要我別聽網路亂說
我聽完只有苦笑,心裡則想著...柯達在數位也是頂尖的,只是策略問題...

總之,我找到了購買便宜膠卷與沖洗的地方了
沖洗連名字都不用留,因為只有我一個人送洗

等到膠卷真的稀有到無法再消費的起,到時135片幅的EVIL應該也出現、價位也趨於合理了
整批老鏡依然可以沿用下去

至於135片幅的復古微型DSLR何時會出現?我想很難吧,有得等了
在那麼小的空間要塞入反光鏡組與感光元件,剩下的電路與電池要放哪呢?

晚點再補照片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可以先試著縮一點光圈...(恕刪)


我那一顆 ZUIKO 50/1.8,看來是跟中頭彩一樣....


我覺得在數位相機拍照時,可以把底片時代的心態帶進來,拍起來就是不一樣了,
我的底片機最後那一段使用期,有多是裝黑白底片拍的,有人去買 100 呎的來分裝,
裝在用過的底片盒,很便宜,好像是 50 還60 台幣,
拍的數量多,進步就會快一些,這是數位化後第一個讓學習攝影的人可以進入狀況的好處 (但也是壞處)

昨天去文化中心錄音,器材架設完畢有一段空檔,走路到誠品晃一下,
路旁看見林志玲拍的廣告,一看就知道是數位翻成黑白的,那個黑白底片該有的 Fu,完全沒有,
看一下旁邊的牌子,就是那個味道,黑白底片的味道,
我心裡想..... 該不會現在的攝影師,都不會用底片了吧 ? 搞不好連裝底片都是個問題 ?

去年年底,我好玩的秀一下怎樣沖底片給一位朋友看,
這事情跟煮飯一樣,偶一為之還可以,叫你天天下廚的話,一定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才做的下去,
這個攝影+進暗房 的熱情,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樣重新培養,
雖然我很想有個暗房,讓我盡情玩一下,

下面幾張算是工作紀錄,也貼一下好了,最後一張是 EBC 55mm/1.8 拍的,其他都是P 20mm/1.7

1,


2,


3,


4,


5,


6,

colin5687 wrote:
很好奇E-M5源自於OM傳統的藍色顯示條到底是什麼樣子
OM是哪些機種才有那種藍色指示條呢?...(恕刪)


鏡頭上那圈嗎 ?

好像一開始是Canon家的紅圈圈,後來是金色的 ( Nikon ? ),O 家什麼時候開始我就沒注意到了,
因為我從 Canon 跳到 Contax 以後(20年前),這些完全沒注意到

colin5687 wrote:
鏡頭上那圈嗎 ?好像...(恕刪)


自問自答
源自於OM-4的觀景窗,OM-2SP也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gnv_beec0

關於此廣告片段,我起初乍看之下覺得沒什麼
看了兩三回還是看不出所以然
但後來才了解到這其實是OM-4一個獨特功能~分割測光(評價測光)的演示

片段中起先對著高光部份計錄測光,可仔細看底下的偵測快門值冒出了一個固定記號點
接著對映入室內的地面光線測光快門值再度多了一個記號點,然後自動計算新的最佳快門速度
後來又對著房內的陰暗處測光,總共有了三個記號點,然後再度的計算出新的最佳快門速度
簡單說就是內建了測光表,最高還可以記錄八個測光點去計算總評

不知道後續的數位新機種有無繼承此獨特的功能
或是ESP包圍測光功能是否足以取代OM-4獨特的分割測光呢?

135mm/3.5 VS 135mm/2.8

(原圖)


135mm/3.5(100%切割)


135mm/2.8(100%切割)


135mm/2.8(100%切割)(清潔後)


-----------------------------


135mm/3.5 (at5.6)(100%切割)


135mm/2.8 (at5.6)(100%切割)


135mm/2.8 (at5.6)(100%切割)(清潔後)

結果讓我相當失望,f3.5版本比較短小又便宜許多,但卻比3倍價+更碩大一點的f2.8版本還要銳利
排除沒對好焦的問題,也不是髒汙(這顆2.8鏡片漂亮得很),兩者都上腳架關防手震
F5.6由於閃燈出力不夠,在不變更ISO的前提下,我只能用稍為暗一點的結果來表現

也許是鏡片跑位?等以後有專用工具時再拆吧
若是用來爭取低感度底片的安全快門是不錯
但是畫質對不起售價,本來想入手2.8後拋3.5
看來3.5反而更容易被重用吧

============================
(更新)
發現前面的名環有被拆解過的痕跡
果然不用費多大的力氣就能分解掉前兩片鏡片了
稍微清潔後重組,重新補上清潔後的試拍照,差別不大
聚焦有比之前更準一點,但還是有點散,不知道哪裡出問題了
網上怎麼有人說2.8更銳利?怪哉
另懷疑曾被拆開洗過鏡片,因為這顆鏡片太乾淨了,很少見om鏡這樣乾淨(老設計入塵情況常見)
也許組裝問題也影響到了光學............

下載了這顆鏡頭的分解圖,有機會再來研究看看
olympus E-P3 OM 50mm/f1.8





本來想貼一些28mm/3.5,這顆頭的表現也很讓我滿意
但是大多數照片不方便分享
今天拍的花也是景深問題,還是先用50/1.8了

拍這花的時候,一直被一旁觀看的父親嫌動作很慢,一直說這樣會錯過很多美好的瞬間
說我太囉嗦,哪有拍個照需要那麼多設定的
搞得我很毛燥,我已經練就開機到拍攝15秒內了
第一張試拍,依狀況再花10~15秒設定後拍第二張
還是被嫌慢.....

現在又規定我要把自動對焦的20mm當做常用鏡頭
不能每次拍照才在那換鏡頭

拜託...換鏡頭是為了方便您拍照才需要換的
老想著抓拍抓拍,又希望全自動
一直勸他去買GF3...別再用我的E-P1了
他又老說事在人為,不肯花錢贊助器材(我說願意出 2/3他也不要)


相機平常95%的機會是我自己在用的,怎麼現在卻需要去在乎別人的需求了?
其實我的本性很開放的,很願意接受別人指教
但最近幾天不知道為什麼,很厭惡別人指導我拍照
尤其是出去玩時在那喊〝快一點快一點〞、〝歐~你的相機很不聰明耶〞
真的會讓我煩躁一整天

拍小孩都沒那麼難應付了,怎麼反而是大人連一丁點的時間都不願意給我呢?

OM-1連續兩捲底偏悲劇(洗出來發現全曝光)
已經檢查過漏光、快門動作也正常
唉,這次在機背貼膠帶測試看看吧
乘天地之正... 御六氣之变... 以遊無窮.......天地間任君攝影... 鏡頭中自有天地 .......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自問自答源自於OM-...(恕刪)


我也是只注意到顏色,你說的那一點我倒是沒注意到,我再研究一下看看,

光圈 2.8 比 3.5 模糊,這事我注意到很久了,尤其是 4/3 系統這種需要要求到高解析鏡頭的,所以那些 50/1.4 , 85/1.4 , 都放在一旁,被 50/1.8 , 85/2.8 取代了

數位化以後,我一直用 4/3 系統,所以轉接老鏡時,一定要找銳利度好一些的,萊卡R 鏡我是覺得可以投資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