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低臭味和香港腳,鞋子前端的通氣範圍很重要

woodoo520 wrote:
上個月我買了一雙UA的Apollo跑鞋,說真得,它的設計讓我的雙腳好像穿著貼身衣物般清爽,它也沒開很多孔呀,所以,有時不是設計問題,而是用料問題,為什麼不直接去outlet買零碼鞋就好?價差也不大。

outlet買零碼鞋,想找到適合的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像我一定要買楦頭是2E~3E的,這不好找唷。
而且誰有空為了一雙鞋跑4~5個點?

Under Armour Apollo的鞋面材質聽說真的沒話說,我朋友有買一雙廣告中的那一款,
據他的說詞:透氣度很高。
我沒穿過,不知多高。
但是這一點不就是跟我這樓的主題是一樣的嗎?
我的重點不是"孔洞"多寡或大小,而是"通氣範圍",
沒洞處也能透氣,只是要看材質。

woodoo520 wrote:
還有,其實工廠流出品⋯,很多賣家都會這麼講,因為仿鞋和真鞋其實不易分辨,你覺得仿鞋用料和真鞋真得一樣嗎?
其實那不叫追品牌,而是那些品牌在前面示範一雙好鞋應該怎麼作,雖然價位高,但是沒有這些品牌廠,仿廠有抄的對象嗎?


你講到重點了,真正的工廠流出品其實不多,
大部分都是它廠仿抄的,透過一些管道要得知原廠用料規格並不難,
只是仿廠有時為了擴大獲利而再次COSTDOWN。

像大陸的ERKE,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抄了哪些作品,
或者說不定某些大牌的產品是跟他買設計的。

所以除了要會看設計,材質部分必須要親自去確定,
當然如果不想學看設計,也不想懂材質,當然直接挑大牌是最簡單的了。


講到這裡,我又想到一點,
一雙鞋子最難確認好壞的就是鞋底的"中底",
中底主要負責緩衝力道,彎曲難易度當然主要也是看一塊。

鞋面的散熱性與水氣散逸難度,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知道大約的情況;
鞋墊的吸汗量看材質也能推敲個七八成,
鞋子是否容易彎曲,用手實際彎一彎也能理解,但是職業選手常常計較那1~2磅的所需力度。

唯有"緩衝效果"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得知的,
必須實際穿上去跑個幾公里,讓身體來告訴你,
萬一買到緩衝效果不佳的,就只能透過改鞋墊來補強了。


樓上的大大,所以你指的意思是鞋子的中底算是鞋子設計的一個核心技術嗎?
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大廠牌設計出來的鞋子,其他家廠拿一樣的料去仿製,穿起來的功能性會是一樣的嗎?我想知道的是鞋子設計有沒有很難的核心技術。
wearekimo wrote:
樓上的大大,所以你指的意思是鞋子的中底算是鞋子設計的一個核心技術嗎?

也不是啥高深的技術,
一個鞋底複雜的也不過5~6層,而且還限定是高級運動鞋才有這麼多層,
這5~6層中可能還有1~2層是為了外觀好看而增設的,沒實質作用。

一般皮鞋、廉價運動鞋不過2~3層。

高級運動鞋的中底實用的不過就2層,
[1]腳跟。
[2]前腳掌彎曲處。
獨立這2處出來是因為功能需求不同,很難以單一材質同時滿足需求,
所以會分開採用不同的結構與材質。

wearekimo wrote:
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大廠牌設計出來的鞋子,其他家廠拿一樣的料去仿製,穿起來的功能性會是一樣的嗎?

結構一樣、材質一樣,功能就一樣。

wearekimo wrote:
我想知道的是鞋子設計有沒有很難的核心技術。

無,鞋子能賣得出去,主要是看廠牌和外型。
真的會看設計的消費者不到0.1%,
有能力鑑定廠商鬼天花亂墜的功能項目是否屬實者還更少,
能拿到該款鞋子測試數據的人,全世界恐怕只有設計公司、結構實驗室裡的幾個人。

你只要有錢,會開模,甚麼人都能自創品牌,
而且做鞋子的利潤極高,又沒啥技術門檻,
所以市面上大大小小的牌子一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