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蘋果總能走在最前端?

view0828 wrote:
如果桌機或在家使用的...(恕刪)

如果把"錢"放在第一順位, 那apple的桌機的確不會是第一選擇,
畢竟價差(絕對值而不是比例)還蠻明顯的,
所以在相對價差較小的行動裝置中, apple才有較桌機更佳的優勢,

不過如果錢哪天被稍微挪到第二或第三順位, apple的桌機真的是很優的選擇,
您要不要到店裡找店員自己體驗看看, 說不定會改變想法而動搖喔~

當初就是有熱心店員陪我跟朋友玩了一個多小時的iMac 24",
讓我從此改觀並在心裡種下蘋果的種子,
iMac 27"一發表後玩過實機, 那棵種子就發芽且在短時間內長成了大樹...
朋友也被我害到最近衝了AIR 11.6", 不過11.6"的C/P值在相近規格對手中算極高的...
一台mac可以很順用5年以上,os更新至不行再更新為止
怎麼說都是用mac比較划算~
那也不見得
我手邊同樣 AIO 的機器有 iMac 24 跟 VAIO W120

VAIO W120 已經用八年了還是頭好壯壯
WinXP 還是持續在更新啊

iMac 24 在快滿一年時主機板就掛了
要是晚個幾天掛我又沒買阿婆關心你的話
一部六萬的機器當場就變廢鐵了

但我並不會因為這樣就覺得 VAIO 品質比 iMac 好
這種東西還是運氣成分居多

g8J wrote:
一台mac可以很順用...(恕刪)
抗議Mobile01站方黑白不分亂停權,即日起關閉帳號不再參與討論
我想最大的差異在於設計者想給客戶什麼樣的產品模式

大部分的設計者都把他自己的產品視為工業產品
lovebean wrote:
如果把"錢"放在第一...(恕刪)


當然有去蘋果店玩過啊
第一個感覺倒不是順暢(可能是因為我的win7算蠻順暢的緣故),而是好讚的螢幕阿
不過也的確可以感受到蘋果設計的用心
有時候我在想
外國人的相對高薪,3c又很便宜,相對於台灣,購買的慾望應該也比較強吧
尤其當時想買ipt,看到外國的價位真的是捶心肝阿

我是讀電子類科的
實在是離不開視窗平台阿
view0828 wrote:
當然有去蘋果店玩過啊...(恕刪)

在目前這個CPU沒有"i"就被認為不夠高階的世代,
跑什麼系統都很順暢囉~(那通常是在講行動裝置&觸控介面)

去apple店裡看的重點可以focus在它跟別人家不一樣的特色,
除了外型設計以及系統介面華麗以外的東西,

不過27"那個螢幕真的是很有殺傷力,
本身顯示能力就很強了, 再加上apple對顏色又特別龜毛,
如果展示機有Full HD的電影預告片, 現場看會有受到震撼(被毒到)的感覺~
Cocozy wrote:
最近幾年iphone...(恕刪)


其實是現代人近幾年來用的3C產品太過於繁雜
Apple應用現代科技將大家的使用習慣拉完最原始的初衷....Simple is good.

lovebean wrote:
在目前這個CPU沒有...(恕刪)


系統的話的確都很順暢,只是如果講到真正吃cpu的工作,那就會有差
只是一般人可能也不會很講究那些

我的確有focus到其他東西,系統設置真的比windows簡單多了
windows的介面比較....."工程"? 應該是這樣說吧
不過說到工程 ubuntu......對使用率較高的os來說真是當之無愧

說到螢幕,之前我跟台大碩班的學長在世貿館附近的蘋果店站上了一個多小時
因為他們實驗室要買imac
因為在工程上,真的有程式是專門為mac而生的
而且單價不是imac可以比擬的............

就在那一個小時間
雖然我覺得他的螢幕真的很讚,但是,我覺得我的眼睛受到嚴重的摧殘....
我深深的懷念以前我的ibm-r51上的霧面螢幕,好舒服
深深期許自己以後口袋夠深,可以買EIZO高階的霧面螢幕

view0828 wrote:
系統的話的確都很順暢...(恕刪)

竟然有這麼棒的教授!!! 以前如果我知道的話死纏著也要跟他...

apple的介面比較偏向以設計師為首要發想, 才由工程師來設法解決,
(可以想見apple的工程師應該壓力超大, 不過pay也..... )
iOS跟WinMo 6.5兩者的對比就是如此明顯,

但也因為這樣讓我們這些死腦筋的工程師了解,
給人用的東西不是把所有東西都塞進去+全部都一板一眼的思維, 就一定很好用...

iMac的鏡面螢幕在比較亮的環境看眼睛真的很痛,
不過桌機自己用都馬擺房間應該還好啦~(或店家為了搶路人眼把亮度調得太亮了?)
感覺您的工作需求是真的比較適合Windows環境,
除非哪天中樂透衝了Mac Pro, 就算Win跑虛擬也超強~

lovebean wrote:
apple的介面比較偏向以設計師為首要發想, 再由工程師來設法解決的,

(可以想見apple的工程師應該壓力超大, 不過pay也..... )


apple 的"設計師"也是工程師的一種。他們的產品設計也不是說一定強於其他公司,只不過在 apple 公司提出來會過關的案子,在其他公司不一定會過關。

這和公司文化有關,很多硬體公司推產品時,評估產品是否會成功的方式和眼光,所考慮的面向,和 apple 不同,或者該說保守僵化、品味不如 apple,或者是常常被硬體規格的數字迷惑,誤以為 XX GHz, XX 像素, XX 核心就是消費者想要的。

apple 很少會強調他產品規格中的數字,頂多就是記憶體容量的大小 (也許單純只是讓不同收入水準的消費者覺得有所選擇,供市場區隔之用),其餘的部分都是在強調使用者經驗。

再回到設計師與工程師的分別:如果你指的是設計師考量外觀多於硬體規格;而工程師考量硬體規格多於外觀;我認為這並無法解釋 apple 產品使用上「流暢性」如此優異的原因。

我認為 apple 產品優秀的主因,在於嚴謹的軟硬體整合。或者更精確一點的說,是 1) apple 的軟體所強調的使用者經驗,2) 搭配性能剛好適任的硬體,以及 3) 品味和軟體相仿的外觀設計,這樣的整體表現所達成的。

整個產品的設計重心,在於軟硬體使用者經驗的一致性。能夠有這樣高度的整合,我相信主導 apple 產品設計的人,絕對是受過嚴謹的工程師訓練的專家。至於品味,只要大致遵循從 iPod 以來的路線走,其實就不太容易出錯,並不是產品成功的主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