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The New iPad,原來我家電視也是視網膜螢幕阿,你家的也是喔~

iPhone 4/ 4S的解析度是326 ppi,The new iPad 是264 ppi,但Philip提到這也足以到達視網膜螢幕的效果了(顯示的密度和人眼的視覺密度一樣,肉眼看不出個別畫素的程度)。因為我們觀看iPhone 4的距離是在10吋(約25.4公分)內,而觀看(螢幕更大)的iPad距離在15吋(約38公分),觀看距離越遠,需要達到視網膜效果的ppi可以越低,這可以解釋為何The new iPad的ppi雖然比iPhone 4低,但仍然有視網膜螢幕的效果。


我想大多數人家中客廳電視到人眼的距離可能在200~500CM左右

比起38CM的PAD

原來我們用的電視早就是視網膜螢幕


我覺得在硬凹= =+
是硬凹沒錯
但解析度他還是龍頭
等其他廠商出更高的來酸他吧

shizuku wrote:
iPhone 4/ ...(恕刪)
不管是不是硬凹
消費者能買單這才是重點
是差不多,Retina Display 本來就是行銷用語,不是什麽特別的"技術"。
但在 iPhone4 之前,有主流的行動裝置達到這個解析度嗎?沒有。所以想一個名詞來推,有什麽好奇怪的。

shizuku wrote:
iPhone 4/ ...(恕刪)
使用上看不出來有什麼差的話, 做得再細只是花成本而已啊...
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視網膜螢幕
可是我覺得這樣說法是合理的.....

本來在進行產品的考量的時候
就應該把使用者的使用狀況/環境考慮進去才對....
例如:使用電腦螢幕和看電視距離的不同(看電視距離很遠)
所以其實電視的粒子就大很多
以顯示器來說
為了讓大家有較舒服的視角
所以螢幕也從比較方正的4:3轉成16:9(16:10)之類的比例
(這些考慮有些書上的有寫哩)


好的設計就是為了讓大家使用起來更舒服
所以考慮使用者的使用狀況\環境都是很重要的哩!!

剛剛查了一下資料
人眼對點的分辨率為 6um, 所以角分辨率為 60"
所以可以算一下這樣算不算是視網膜螢幕哩!!
我個人的看法是

雖然Retina Display這個用詞其實是行銷用語
並不是什技術或規格名詞

不過,我覺得它應要定義的更嚴格,就像IPHONE4的3XX PPI,是指在極限近之下,超出了肉眼的解析度
也就是,無論你多近去看它,它就是有這種水準


打個比方來參考


電視是55吋的,但我離電視3M和5M看起來電視是不一樣大的

不過為了分辦,我們會叫他55吋電視,而不是說"因為我離它遠,所以看起來只有15吋"


又如早年好像有一種頭帶式的電視,印像中號稱有N百吋的大小,但其實可能螢幕只有1~2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