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詳解810和現下CPU的節能技術,不要再讓認知不明不確!

樓主有點神⋯自覺需再深造!

簡易說科技還沒達到目前理想值!
marc_li wrote:
有結論嗎? 解釋這...(恕刪)

S805是最強的32位元款, 大概也是目前整體看來最穩定的, 很值得買

S808跟S810能躲就躲, 寧可買Exynos 7420(不過會看sony的人大概都不太會接受三星製品...)

HeeroE wrote:
S805是最強的32...(恕刪)

S615呢?

PANDAZ2008 wrote:
S615呢?...(恕刪)

自己沒碰過用這款的產品, 所以無法給予意見...抱歉嘍~
朝聖推 話說可以分析高通未來820與現在810在做動上會有什麼分別嗎? 或是分析現在810與過去801做動上的分別
HeeroE wrote: NV是最早做大小核的, Tegra3就...(恕刪)


誰叫高通是兔子 自信贏面大
當初看到810居然只是公版架構就覺得810根本就過渡產品 結果被我猜中 還犯了前人曾經犯的錯…
只能期待820 但820又是高通新架構 真不知道到時候會不會依然慘況頻頻 就像高通第一次踏入多核架構一樣
只能說真的不能靠高通 適時跳槽或換心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 雖然當初HTC把棋子投入Nvidia Tegra3時被婊過一次
但比起現在高通不給力 又找不到其他方案還好… 現在亡羊補牢投入聯發科 但聯發科的晶片GPU不給力 又沒辦法投入nVidia 因為這家已經放棄手機市場…
如果真的不得已向三星要芯 只怕贏了裡子輸了面子 還要怕被斷貨…
a35504804 wrote:
我也是有一樣問題為...(恕刪)


1.簡單來講 A57的效能其實看項目只比A53好50-100%,但功耗是非常多倍,所以沒必要盡量不要高頻,能用A53頂著就用A53頂,否則續航會尿崩,所以才要四顆,一顆不夠,原罪之一是ARM的A57流水線太長,導致功耗比非常糟糕,新設計的A72把流水線縮短,但主頻提高,不求同頻效能強,用高頻達成效能增長,好了問題來了,日常你享受的效能其實還是跟用A53的差異極小,甚至同樣效能續航更差,因為你的A57還是多少要用到.只有高負載的工作才明顯看出差別(比如導航),這也是為啥聯發科比較省電的關係,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買聯發科(A53八核),就好像買台豐田車,平地跑相對省油,但上山就會喘,買A53+A57就好像買德國大CC車款,上山很輕鬆,但是你油錢就要準備多點,如果你很少上山下海就不划算

2.大小核ARM的設計原出發點是雙四核輪流用,更進一步是可以隨便調用.但聯發科搞了一個"真八核"引導了與論,不能八核全跑感覺就遜了,這坑挖得極好,逼著高通/三星都含淚往下跳,聯發科八顆都是A53所以功耗還控制得住,三星跟高通有A57就爆了,別以為這次高通慘兮兮,三星是14奈米就能全效跑,他的GPU很早就搞自主性降頻,跑分是一個效能,真實是一個性能,因為GPU是功耗比相對差的ARM MAIL系列;而CPU,你監控使用狀況也是A53滿血,A57半血,而且A53不搞到高負載,A57也動得極少,所以真實性能也沒好到哪裡去,PCMARK專測日常應用,S6大概跑5000出頭,比801AC的4000-4500分也不過效能增幅10-20%而已,當然810更爛,PCMARK的分數跟801沒啥差別,白瞎了製程從28奈米HPM升級到20奈米,只有GPU略有升;這點小米NOTE高配版的解決方式是關兩核A57,把810當成808用,這樣可以減少CPU的熱耗,減緩GPU降頻的速度

鬼島阿春 wrote:
誰叫高通是兔子 自...(恕刪)

斷貨一事確實是htc很難抓的點...
他如果敢衝的話, 下單量一次下足, 還怕被斷貨? 但如果銷售不佳又成為一堆沒用的庫存...
但如果不敢衝, 少量下貨, 結果大賣之後對方不續簽了, 他又完蛋了...

結論: 別老是靠買, 自己發展核心技術最實際, Apple' Samsung' 華為, 他們都自己發展核心, 才能握住自己的一手好牌~
MONS777 wrote:
1.簡單來講 A57...(恕刪)


請問最近賠錢再賣的Intel的U不知您有沒有接觸過
不知道跟S810比優缺點在哪?

上半年度高通不給力(估計下半年度也沒好到哪),又不太想買三星的U,現在再研究INTEL的產品。
沒想到 AMD 這麼弱, 假如真如大大所言.

我曾是 HASWELL 的產品工程師

有兩點簡短說明:

1) 自從45奈米之後, 超頻的方式就不再光是提高電壓了. 有時還得降壓. (HKMG + Strain Silicon)

2) 自 HASWELL 起, INTEL 使用 FIVR (Fixed Input Voltage Regulator)

晶片上, 每個單元都有獨立的電壓調整器. 配合動態的頻率操作來省電.

像外部的單元, 你不能更改電壓和頻率, 但可減少排流的寬度( x64 變成 x8 ). 也可進入睡眠狀態.
像內部的單元則電壓和頻率齊降.

頻率再也不是CPU性能的唯一指標
功率才是.

自從電壓調整器移入晶片中後, 電壓調整器的誤差再也不是問題!
透過測試, 每個單元可能的頻率和電壓的關係都被定義好.

每個單元, 透過電源管理, 都能在適當時候, 選擇任何一組頻率和電壓.


3組電源 offset ? 那是 INTEL 2007 年之前啟用的技術.

i7 絕對不像大大所言只有三個動作 : 起床, 睡覺, 趴下.....
每個單元都可能有 S0-S6, C0-C6. 雖然有些已經沒有用了.
想想看, 光試測試電源管理, 就有32的14次方個排列組合. (假如有32個單元的話 )

很難相信 AMD 還在用這個 offset ! AMD 也未免太可憐了吧 !

科技進步一日千里,
我真有點好奇如何用弓箭射下飛彈 ?

PapperCat wrote:
看到Z3+的文中一...(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