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和奧迪買了特斯拉Model 3來拆解 發現落後太多只能延遲自己的電動車平台計畫

微微55 wrote:
德國車就起步慢 不過我覺得以前德國品牌內燃機世代都是引擎技術科技的領先者 專利一堆
到了電動車時代 慢人家一步世界都變惹

德國人不知道會不會回想起1945那年被美國阿爸支配的恐懼 瑟瑟發抖QAQ
想那年 我奧連廠房都被炸成瓦礫了
保時捷還被法國抓去當戰犯


一時的技術領先不代表永遠領先。二戰前後美國福特也是使用生產線模式快速崛起,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界的新時代領頭羊,當時歐洲尤其德國還在兩德分裂和戰後廢墟重建的狀態。什麼奧迪、賓士、寶馬、保時捷當時都還不成氣候,美國福特汽車的產量當時一家就可以屌打德國所有汽車廠牌,福特甚至一個廠牌就獨占美國 50% 的汽車市佔率。

問題是後來美國汽車工業在全世界,是怎麼逐漸被德系車和日系車這兩大二戰戰敗國後來居上、超車、按在地上磨擦的?看看美國福特的造車工藝和組裝品質,再看看德國車和日本車讓大家願意買單的原因,想必大家心中也就有答案了。

特斯拉如果造車工藝和組裝的基本功沒辦法做好,不用十年就會被看破手腳的,這個廠牌屆時不過又是一個電動車時代的福特。不至於消失,但在未來的電動車市場中,和福特一樣淪為全球二線廠牌也不是不可能。
k5229410
你是在講2018年舊事現在講這個會被笑井蛙
k5229410
還有特斯拉免費開放電動車技術,都跟不上就別說中國了,連超充充電樁都開放還做不好跟不上就別說嘴。
fatfellow wrote:
其實我很不想講我是美...(恕刪)


容我叫你一聲,電動車大大。
水庫工作魚 wrote:
容我叫你一聲,電動車...(恕刪)



不知道
還沒開過 e-Tron GT
客觀來說
電動車特斯拉發展的早,電動車所需的電機技術領先,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但對手領先你,你就放棄發展了嗎?

傳統車廠慢一步,也許策略考量所造成
最好的例子>Toyota
考量傳統保修體系與供應鏈的利潤與生存等等,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轉化
只是沒想到這2~3年市場消費者對電動車接受度大大提高,被迫必須加速發展

基於不要把所有的雞蛋全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傳統車廠當初對電動車的態度也是試試水溫而已
現在傳統車廠意識到該衝刺的這時候,才是特斯拉真正挑戰的開始
看到特斯拉開始打價格戰,稍有敏感度的就知道,那代表傳統車廠追上的速度很快
傳統車廠開始合縱連橫去發展...進步神速的程度可能超過大多人想像

第一家拿到SAE自動駕駛Level 3的不是特斯拉
2024 將上市的Macan EV 預估性能與續航已經超過現在特斯拉的技術水準
就看明年特斯拉能不能再拉出一段技術差距
前幾天才看到特斯拉車主用召喚功能結果A到隔壁車

特斯拉的外型跟內裝,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續航力完全取決於自己的用車環境,高估備而不用只會讓自己少了很多選擇

電動車普及這麼快特斯拉絕對是最大推手
我個人覺得電動車先天上的優勢實在比油車好太多了
預估每個賽道記錄都會被電動車洗一遍
waffer1234
樓上的特粉,不要再鬧笑話了,回去騎你的gogoro就好
k5229410
等級3的笑話封閉路段,限速60公里油車廠造假 安全 續航 撞擊測式通通造假 20年
其實VAG老早就有了 奧迪的的科技都在電動方程式那邊像MGU05



跟RS Q-Etron一樣都用這個 市售車PPE用甚麼等RS6 E-tron出來就知道了

像保時捷也有99X Electric Gen3用的好像也才60公斤輸出400多HP
inconceivability wrote:
客觀來說電動車特斯拉...(恕刪)
只有那種講話沒道理胡扯瞎掰加心虛的玻璃心才會把別人加黑名單逃避現實
微微55 wrote:
其實VAG老早就有了...(恕刪)


Formula E 電池以前是 Lucid 交的
後來有人要免費提供
Lucid 不肯免費
所以換廠家

但這一季的馬達變成 Lucid 

Lucid 在馬達跟電池效率不是任何一家車廠比的過的

所以不要小看
VAG 還算是幼幼班
微微55
四天王有時候是五個人但也可以只有一個人
水庫工作魚
你那個是什麼四天王XD
inconceivability wrote:
我個人覺得電動車先天上的優勢實在比油車好太多了
預估每個賽道記錄都會被電動車洗一遍


除了聚焦優勢之外也別無視電動車的劣勢: 電量降低後掉速, 電池過重的慣性以及磨胎, 馬達過熱後的性能下降
紐柏林最速電車紀錄目前是7分33秒, 15年前的GT-R就能跑進7分半內
遑論911 GT2/ GT3這些已經跑進7分內的量產車款 (改裝車就不看了)
^^A 請多多指教~
k5229410
先看看油車賣多少錢 特斯拉賣多少錢
MUS wrote:
除了聚焦優勢之外也別無視電動車的劣勢: 電量降低後掉速, 電池過重的慣性以及磨胎, 馬達過熱後的性能下降


同樣電車相比
所以微大這張圖 證明VAG在電車技術某些方面並不落後吧
十幾個run 性能依舊
反之特斯拉在第三個run就衰減了 直到第六個run才穩定
其實還有一點我蠻欣賞的

我的SQ5 在歐洲和美國都幾乎跟 Model Y同價位
但在台灣SQ5 要362 萬 Model Y P版只要238萬...
這不止是電車稅率補助的關係而已 ,

在這傳統車廠漲價的年頭 ,我覺得作為一個新能源牌 Tesla 的定價 真的很耀眼很有誠意
應該也是多數人能體驗到3秒台 最接近的一次..

這也顯示了豪華車在台灣真的非常的盤........
微微55
SQ5哪是比Y的P版 跟LR差不多秒數 輸P版快兩秒欸 SQ5/GLC43 都是LR那級的車 不然我幹嘛說特斯拉動力性價比最高
Aluminum
曾經熱賣馬力大勝牛馬價格一半的Nissan GTR如今在哪裡??? 德國工程師專長就是在硬體堆料設計美學質感營造 美國人專長是軟體和行銷 老馬在硬體要走減低成本取消雷達等 路遙知馬力 表面盤是真的盤?
MUS wrote:
除了聚焦優勢之外也別...(恕刪)


內燃機已發展百餘年歷史
純電車不過20~30年吧
以上你提到的主要問題大多在電池
在各汽車大廠大力投入的這個時空背影下,我想往後10年的發展進度,應該能有跳躍性的進步
內燃機在架講設計的彈性上遠不及電車,架構上沒什麼可突破了,引擎配變速箱差不多就這樣了
而電車現況就是像是正要把一面牆那麼大的電腦進化成laptop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