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電動車充斥汽車市場的這個年代,還能在車輛發動時聽見引擎轟隆隆的迴響聲浪實在不容易,本回試駕的Audi SQ7就是一輛能喚起熱血記憶的性能休旅車款;一開始還是要先幫各位複習關於Audi Q7的歷史,大約在西元2000年初期,Audi著手開發車系中首款休旅車的計畫,直到2005年推出第一代Q7,有別於福斯集團中採用相同底盤平台的車款Porsche Cayenne與Volkswagen Touareg,Audi Q7一開始就採用略大的車身尺碼以及七人座設定,其目的就是為了主打喜愛大車的北美市場。
直到2015年Audi推出第二代Q7,主要進化項目包括改採用重量更輕、剛性更佳的MLB底盤平台,並導入更多的新科技;而我們本回試駕的SQ7,則是在今年初所發表的第二度小改款車型,除了部分外型的修改,並加入Matrix LED頭燈以及OLED尾燈等,內裝質感以及部分功能也獲得升級;國內引進車型共有搭載2.0升四缸渦輪增壓引擎的45 TFSI quattro,以及搭載3.0升V6柴油渦輪增壓引擎+48V輕油電系統的45 TDI quattro、採用3.0升V6渦輪增壓+48V輕油電系統的55 TFSI quattro,以及搭載4.0升V8雙渦輪增壓引擎的SQ7共四款車型。

文前提到Q7車系在使用相同底盤平台的車款中屬於體型較大的設定,而本回試駕的SQ7之車長為5072mm、車寬1970mm、車高1708mm,軸距達到3002mm,從數據看來確實頗為龐大,想必會有車迷覺得如此一來是否會影響駕馭樂趣或性能表現,不過SQ7將全輪轉向系統列為標準配備,也就是說在面對激烈操駕的狀態下能賦予後輪轉向角度,藉此帶來更靈活的駕馭表現。

本回試駕的SQ7為第二度小改款車型,雖然整體的車身輪廓與改款前相比變化不算大,但仍在外型設計部分注入新一代的家族風格,例如孔洞相當大、幾乎可以把拳頭塞進去的大型格狀水箱罩,以及全新造型的前保桿氣壩、新樣式頭尾燈等部位,如此就像是賦予本車新生命一樣,整體外型風格並不會讓人覺得是不同世代的產品。

試駕車選配「黑色風格外觀套件Plus」,包括黑色水箱罩、前後保桿黑色飾條、側裙黑色飾條、黑色窗框、黑色車頂架等,再加上同樣是選配的黑色後視鏡外蓋,進一步強化視覺風格。

SQ7標配22吋Audi Sport鋁合金輪圈,並搭配285/35R22輪胎,同時還配備大尺寸紅色煞車卡鉗,無論是視覺效果或是制動表現都大為加分。

全新頭燈樣式也是Q7的改款項目之一,從側面就能看到燈組上方的LED日行燈結合側邊反光片形成搶眼的斧狀造型,全車系標配矩陣式LED頭燈與OLED尾燈;矩陣式頭燈的功能相信大家已經很清楚,能在夜間行駛時避免對向車道造成眩光,同時也能帶來更佳的照明效率;而OLED尾燈能在中控螢幕選單中進行切換,具備四種燈光展演動畫效果組合可供選擇,其內建的接近偵測功能,還能透過OLED尾燈提高後方車輛的警示效果。

B柱飾板上的車輛名稱,也是近年Audi車款的一致設計元素之一。

四個車門都具備Keyless免鑰匙解鎖與上鎖功能,對於經常開關後車門載人或載物的需求來說十分便利。

選配黑色外觀套件就具備照片中這組側裙黑色飾條,如未選配則是銀色飾條。

照片中可以看到SQ7的尾燈造型頗為搶眼,搭配厚實的後保桿造型以及四出式排氣尾管的配置,具備鮮明的性能風格,而當車輛發動時排氣聲浪也十分悅耳迷人。

這次的第二度小改款維持上回小改款時的內裝設計風格,包括數位儀錶板、中控台上下共兩組螢幕的配置,以及烤漆內裝飾板等,大致上維持相同的配置方式;但細節部分還是有進步的地方,包括入門的45 TFSI車型就採用質感升級的內裝材質,中控螢幕系統亦有升級,操作各項功能也相當流暢。
駕駛輔助系統部分,標配「公路行車輔助套件」以及「都會行車輔助套件」兩大項目,包括全速域ACC主動式定速巡航控制系統、塞車輔助系統、前方預警式安全防護系統、主動式車道維持及偏離警示系統、撞擊閃避輔助系統、左轉預警輔助系統、車道變換輔助系統、離車安全警示系統、後方預警式安全防護系統、後方橫向車流輔助系統等項目,全車共有六具輔助氣囊。

方向盤的造型與握感都相當棒,其實一直以來只要試駕Audi車款在這方面都不會讓人失望,方向兩側按鈕也是令人熟悉的操作邏輯,並附能增加駕馭樂趣的方向盤換檔撥片。

12.3吋數位儀錶板所提供的行駛資訊相當豐富,並可依造駕駛人的需求或習慣切換顯示內容,最棒的是儀錶板可視範圍與方向盤之間不會產生明顯的視線死角,並不像部分車款為了方向盤造型設計或是刻意地加大儀錶板螢幕尺寸而影響行駛資訊的判讀。

仔細看就會看到部分的內裝飾板採用類碳纖維設計,細節處理以及氣氛的營造都很出色,駕駛座電動椅附兩組記憶功能提升實用性。

中控螢幕為10.1吋,雖然以現今的標準來說並不算特別大,但黑色螢幕底色加上周圍的飾板都是採用鏡面烤漆,視覺上看起來頗有一體式的效果,且螢幕解析度以及操作順暢度都很棒,比較可惜的是螢幕容易留下指紋。

下方螢幕主要是空調系統的控制介面,圖形化的設計很容易上手,螢幕上方還有一列快捷功能按鍵。

螢幕下方為引擎啟動按鈕,另可見到駕駛模式切換按鈕的位置。

透過駕駛模式的切換,可以快速改變油門與轉向反應,以及懸吊系統的軟硬度等,也能在選單中調整氣壓懸吊高度。

變速箱採用八速手自排配置,排檔桿為線傳式設計,操作手感十分紮實,排檔桿下方還有電子式手煞車以及Auto Hold功能。

無線充電板設置在中央扶手內,裡頭還有兩組Type C插孔。

SQ7標配跑車座椅Plus與Valcona真皮座椅材質,質感與乘坐舒適度都在水準之上,原廠提供黑色、灰色、紅色三種座椅顏色選項,所搭配的縫線顏色亦可透過客製化選配。

超過3米的軸距帶來相當出色的車室縱向空間,標配的四區恆溫空調系統亦能帶來舒適的乘坐體驗。

雖然SQ7具備出色的性能表現,但車室空間規劃還是能滿足各種需求,包括第二排座椅的椅背具備傾斜度可調功能,可依造乘客需求或習慣調整角度。

SQ7的第二排座椅三個位置都能獨立調整椅背角度以及前後位置,因此當第三排有載客需求或是行李廂需要放置更大的物品時,就能透過第二排座椅前後滑移功能帶來更佳的空間實用性。

第二排座椅的椅背可向前打平,椅背後方可見到一組拉柄,操作後就可將座椅向前翻折。

透過座椅翻折可以帶來更多的空間變化之外,也能方便第三排乘客進出車輛。

請身高177公分的同事入座示範,在標準狀態下第二排座椅的空間表現很出色,無論是頭頂還是膝部空間皆有很棒的水準。

即使將第二排座椅向前推進,可移動的範圍相當大。

SQ7將七人座設定六為標準配備,而當第二排座椅位置設定在最後面時,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膝部空間已經是相當極限的狀態。

但還是可以透過第二排座椅前後滑移的調整,為第三排座椅騰出更多的膝部空間。

同樣地請身高177公分的同事進入第三排示範乘坐空間表現,在前方的第二排座椅推向最前方的位置時,第三排座椅仍有不錯的膝部空間,但也因座椅椅面較短且較薄,對於腿部與臀部的支撐效果不如前方座椅,較不適合長時間乘坐。

七人座狀態下,行李廂空間的表現尚可,足以日常使用。

行李廂旁的控制按鍵可以調整行李廂高低(控制氣壓懸吊),也可控制第三排座椅收折。

將第三排座椅收折打平後,可以看到行李廂空間十分平整,此時的行李廂容積為793公升。

接著再將第二排座椅收折打平,此時的行李廂容積達到1921公升,內部規劃平整無比,甚至準備一組充氣床墊就可以進行車宿了。

看完SQ7實用性的一面之後,接下來就是本車的另一項拿手項目,這次引進的小改款SQ7採用4.0升V8缸內直噴雙渦輪增壓引擎的配置,可輸出507hp、78.5kgm的最大動力,搭配八速手自排變速箱,0~100km/h加速僅需4.1秒,極速則在電子限速下為250km/h。

其實從原廠規格表中可以看到,SQ7的車重達到2340kg,這差不多與一輛電動休旅車相當,所以在試駕之前還是會讓我抱持保留態度,究竟SQ7能否發揮性能休旅車應有的身手呢?話說在十幾年前,我在一次於歐洲的試駕活動中體驗了一輛相當特別的Q7,也就是搭載6.0升V12柴油渦輪增壓引擎的Q7 6.0 TDI,具備500hp、102kgm的強大動力,在當時尚未推出SQ7車型的時空背景下,這輛Q7 6.0 TDI讓我親身感受到何謂暴力式的性能表現,可說是直接將車重拋諸腦後,油門踩下去就是驚人的貼背感。
本回試駕的SQ7,雖然動力數據比不上剛才提到的6.0 TDI車型,但歷經十多年的演進,如今的引擎與變速箱科技與效率更勝一籌,因此發動引擎瞬間,悅耳且渾厚的排氣聲浪響起,踩下油門將車開出停車場的同時,馬上就能感受到現在坐上的正是一輛蓄勢待發的性能休旅車。

在氣壓懸吊的加持下亦能消弭來自車重的挑戰,SQ7的實際駕馭表現比想像中來得容易受控,尤其本車還將後輪轉向系統列為標準配備,能藉此提升過彎的靈活度,雖然在車速較快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感受到車頭略重的情形,但只要確實把握入彎前減速的要領,其實還是能將SQ7開得又快又穩。

雖然藉由第二度小改款繼續延續本世代Q7的壽命,但也因此證明Q7車系已是相當成熟的產品,不僅符合時代潮流的各項科技配備與輔助系統都具備,實用且夠舒適的乘坐空間規劃也是本車的拿手項目,而本回試駕的SQ7更具備出色的動力輸出以及駕馭實力,V8雙渦輪增壓引擎的配置也絕對是把握收藏性能內燃機車款的機會;如果你想要擁有一輛有性能實力、同時具備日常生活所需實用性的休旅車,這輛SQ7絕對是目前車市中不可忽視的選項之一。
▍Audi SQ7 quattro 規格諸元表
引擎型式:V型8缸DOHC 32V汽油雙渦輪增壓
排氣量:3996c.c.
最大馬力:507hp/5500rpm
最大扭力:78.5kgm/2000~4000rpm
驅動方式:四輪驅動
變速箱型式:八速手自排
煞車結構:前後碟煞
前懸吊結構:五連桿+氣壓懸吊
後懸吊結構:五連桿+氣壓懸吊
輪胎規格:285/35R22
車身尺寸:5072mm x 1970mm x 1708mm
軸距:3002mm
車重:2340公斤
油箱容量:85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