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 都做出來了,就算用抄的,兩陽一葉為什麼不跟著抄就好?


tjptw wrote:
本田有來參考Gogoro...(恕刪)


別鬧了....

性能....性能代價是像這篇這樣嗎?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22&t=5448388

花2百多買個Turbo鍵,結果是換上電池只能跑50公里。

性能的代價就是每次換上電池只能跑個50公里

如果還比照某些人說,電池剩下50%,就去換電池

那不就是跑個2x公里,就開始要找換電站.....這樣不累嗎....

跟別人比,就跟人大談性能說

自己人遇到問題,就叫人家別騎那麼快.....不騎那麼快花錢買Turbo鍵是要做甚麼.....


總之,電動車現在Gogoro只是領先別人一點點,叫人家跟著抄....未免太小看別人了
電動車已經訂出時間了 2035年台灣將不得販賣吃油的機車 傳統車廠可以原地踏步 不進則退 最終將被時代淘汰的 時間是最大的壓力
小野田 wrote:



別鬧了.......(恕刪)



關於此篇文章
我是車主(非樓主)並已現身說法來證明
並非您說的如此
請問您的說法是自己親身體會呢?
還只是延伸此篇文章樓主的說法?
真的就是不想做而已

油車跟電車比例是95%比5%

我賺這95%的錢就好

幹嘛還去搶這5%

Gogoro一開始廣告打那麼大

賣得多好其他廠也沒人理他

一直到政府要統一電池規格才推一個光陽出來

隨便拿出一台電車 管他賣得好不好

就只是要阻止電池規格這件事而已

用想的就知道了

出錢又出工搶這5%的市場幹嘛 嫌錢太多嗎




zxcvb4451 wrote:
關於此篇文章我是車...(恕刪)


-------------------------------------
第一次換電顯示可用80公里
可能是剛牽新車好奇心作祟
油門全部一拜
導致我第二次換電後的預估里程降至45公里
當時我也嚇到
之後照著50-70的時速騎乘
換到第四次電池
我的預估里程才從45慢慢回升到70
--------------------------------------

油門一拜,預估里程變成45,這不是跟發文的苦主一樣??

還要慢慢騎慢慢騎,才能從45慢慢升回70

我看到的,是證明原發文苦主一樣的事情,有證明不一樣嗎?

你只是證明了,慢慢騎預估里程會回來,如果每次油門一拜後,要慢慢騎,換電換好幾次才能把預估里程加回來,

那花2百多買Sport模式是買辛酸的?

假設,我天天油門一拜,然後我一星期後要跟朋友出遊

難道要我這星期都慢慢騎,讓預估里程回復到一般水準,才不會發生朋友還有一半的里程數,就要陪我找換電站的窘境?

你不覺得這預估里程的設計有問題?



小野田 wrote:
難道要我這星期都慢慢騎,讓預估里程回復到一般水準,才不會發生朋友還有一半的里程數,就要陪我找換電站的窘境?
你不覺得這預估里程的設計有問題?
一起出遊難道兩人的速度會不一樣嗎

相同的騎乘速度下耗電當然會相近
當然不會因為預估里程短,就會變得騎比較短
你還管預估里程做啥
現有的技術就是用騎乘歷史來預估
高階款的汽車中控面板也都會用歷史油耗預估這桶油可以開多遠

如果你有什麼神奇的預知技術可以提前預知車主接下來想要改變騎乘模式變溫和還是大手催油門
儘管賣給車商,不管是油車還是電車都會需要這技術
小野田 wrote:


--------...(恕刪)



(預估)的里程
預估兩個字的意思你應該知道吧?
其他的就不用說了
如果以比較溫和的騎乘方式
是絕對超過預估的45公里
實際上我是可以騎到60-70公里
就算下一次換電的預估值回升到50
我如果慢慢騎
也是可以騎到60-70公里
並沒有遇到所謂限速的問題

所謂的預估值
是不會影響實際上騎乘的公里數


這是我親身試過的結論
你還有問題嗎?


所以說不是親身體驗
不要妄下定論
還不是市場沒競爭。當對手和彼此都有默契加上政府政策配合。機車一直莫名的大漲。當對手出現。一樣規格機車馬上降價一萬在賣。成本變低還是賺更大。
當大家一樣不長進。反正少少的成本就能賣。我為什麼還要花高成本去研發呢?
如果一樣的抄不就代表以前機車廠都在睡覺。直接向對手認輸。只是現在某家不認輸又拿不出好規格。還一直說對手系統不好。
台灣關稅政策保護太多企業。導致毫無競爭力。反正躺著輕鬆賺。為何要讓自己那麼辛苦呢?
認為是 時機和電源問題 許多國際大廠一定有投入研發但還沒拿真正的商品出來,我想如果石油產出量變少+民眾都有意思到電動汽機車是必備的產物+電池能量密度大幅提升,自然就會成為潮流了
這裡我要說的一句,許多人不是不想換電動機車,只是想等產品進入成熟期,既有穩定的產品又有適當的價錢

tjptw wrote:
本田有來參考Gogoro (根據某網友提供資訊),但是也只能抄到一半像,機車性能還是跟不上,馬達也跟不上。
所以不是想抄就抄得了,放眼世界,能在技術、價錢達到這種程度的公司,目前除了Gogoro 還找不到第二家...(恕刪)


當然,世界各大車廠都要來取經

看如何做才能避免讓自家工程師或試車員自撞致死

不然公司又得背黑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