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能跟光陽看來一時難分高下,
如果比照汽油車的油、車分離,
或許可有雙贏局面。
騎汽油車大家去加油,
不就中油、台塑兩家,
買車以三大車廠為主。
也就是賣油的不賣車,
而賣車的不賣油,
所以油商與車商彼此相安無事。
現在GGR之所以被光陽痛批,
因為它包電又包車,
直搗光陽的核心業務,
就好比中油跳出來賣車,
逼得光陽硬是端出iONEX應戰。
之前睿能也多次重申,
其實它們只想做能源管理,
因為沒有車廠要合作,
只好自己做車來賣,
也就是做車是被逼的。
經過睿能三年的「DEMO」之後,
讓傳統車廠倍感壓力,
於是也紛紛跟進。
所以顯然睿能的目的達到了,
可以藉此轉型成能源管理公司,
終止整車的銷售業務,
交給傳統車廠去做。
建議政府就明定,
公版得標的電池廠商不能賣車,
只能經營電池相關的業務,
同時明訂與車廠的拆帳比例,
公版電池商不能整碗捧去。
如果這樣光陽一定樂得放棄電池,
因為它還是想以賣車為主,
如果它支持GGR的話,
換得GGR放棄整車銷售,
它絕對額手稱慶。
所以球回到GGR身上了,
如果它肯放棄整車銷售,
那台灣電動車的整合就露出曙光了。
只是GOGORO現在願意放棄嗎?
當時沒人知道你說的是真是假,
結果當然沒人理他,
所以只好硬著頭皮賣車。
現在睿能花了三年證明所言非虛,
而且也威脅到傳統車廠了,
它當然可以繼續硬拼到底,
或是下車轉戰電池業務。
光陽一年營收也才300億,
所有機車廠加總一年也不到千億,
GGR能吃下多少?
全台有1000萬輛機車,
如果全部轉成電動車,
每台車配兩顆電池,
就有2000萬顆,
每顆如果算2萬,
就有4000億的市場。
假設一年有10%轉電能,
一年也有400億的規模,
抵得上光陽一年的營收。
而且電池壽命有限,
頂多3-5年就要換,
車子卻可一騎10來年。
如果千萬車主全數是電動車,
等於每3-5年就有4000億的市場,
搞不好還可以拓展到居家用電。
如果棄車可以換得公版電池,
對睿能來說不算懷,
可是如果跟光陽硬拼,
不管最後誰輸誰贏,
睿能一定沒有千萬輛的規模。
睿能這麼聰明的公司,
不會不明白的。
恐怕沒辦法推換電站
這個樓主可能不知道吧
我覺得傳統車廠的隱憂是
現在大眾已經習慣ggr1、ggr2的性能與價格
傳統車廠要怎麼做才能做到類似的車又能賺錢
目前不太容易
要知道睿能宣稱是賠錢賣車
錢會從換電站賺回來
照睿能的說法
賣車是賠錢的
若是光陽投下去
要推出接近ggr規格的車
恐怕也賺不到錢
既然賺不到錢
何必加入睿能的公規
睿能把車的cp值做到極致設立進入門檻
恐怕也是自己沒想到的
現階段光陽只能走自己的路
看看能否獲得其他機車廠的支持
建立自己的電車體系
但是目前看來只能延緩死亡的時間
而睿能只要繼續站穩腳步
就算賣車不賺錢
只要電車做的好
自然有人買
每個月的換電站收入才是大宗
而且每個月實收
而他廠要做媲美睿能的車
又要含電池賣
根本已經無法競爭了
現在各大廠
是否後悔沒接受睿能前幾年的提案
這也無法知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