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獵人 wrote:
想要請問你:中科院既然有AESA雷達又有氮化鎵T/R模組與低雜訊放大器模組,為什麼S-band的AESA作不出來呢?
「專業」兩字不敢當,本人只是老軍迷一個而已,加上電子是本業,一些怪怪的符號比較熟悉。
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中科院AESA不是做不出來,只是時間太短、太晚,先前投入的資金太少,加上軍方一開始就要求要高大上....
那個「海鷹眼」學習的對象Thales smart-s mk2,是荷蘭從1981年開始,搞到1985年才弄出一個beta版,放在自家的Karel Doorman class巡防艦上邊測邊服役,當時只是較低層級扇形波雷達的smart-s (第一代),到了2003年才弄出第二代smart-s mk2,一開始也還是只有低精度的扇形波,慢慢的才變化出其他波形和掃描模式。而海軍是要求中科院一下子就要生出來,提槍快跑前進的結果當然是小問題比較多。
所以,個人相信「海鷹眼」應該已經是實用化的東西,只是需要實際上線去操,讓系統日趨成熟,軍方或者高層老是要求國產軍備一次到位的心態怪怪的,為何不找一艘成功級放上去,跑跑看,一步一步修正它?
另外,PESA沒有那麼差,老美的神盾艦9成9以上都是PESA,愛國者幾乎99%是PESA,要是這麼差的話,美軍不就玩完了?資料處理的能力才是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