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高教原型機登場 首度曝光

軍事記者說 IDF 提高降落速度是要改善高攻角降落時的癖性。

這有比較深入的相關資訊嗎?經過這些時間有任何改變嗎?
yoshiyoyo wrote:
IDF的氣動力雖是遺傳自F-16 但機翼構型 卻跑偏了而是向F-104的梯形翼靠攏 犧牲低速性能 追求加速性與高速性能

先貼 : 各機的頂視圖比較.
F-5E 是美系中低空纏鬥之王, TOP GUN 纏鬥項目修理學官的主力機.

再貼 : 各機 翼面負荷比較.
F-104 翼面負荷最大, 降落速度最高....... ( 要用速度換取升力 )
F-CK-1 翼面負荷 比 F-5E 還低.........

加映 : F-104 超低 弦厚比 機翼切菜表演 :
看了 勇鷹 的機翼前樑截圖, 比 F-104 厚太多, 內部還裝油. 最前緣帶圓弧, 無法切菜. 但垂直尾前緣就可以拿來殺雞.

莊孝爺 wrote:
先貼 : 各機的頂視...(恕刪)

翼負荷 對於起降速度 是參考指標之一 翼負荷對於迴旋性能來說 影響更大(純三角翼要另外說)
但是翼型結構 翼剖面設計 影響起降速度更大 機翼設計 是看往哪邊偏 往哪邊特化
但是 大部分的時候 有一好 就沒倆好 往某方向取向 會犧牲另外方向特性
F-104就完全是往一個方向走到黑了

幻象2000 翼負荷 最低 起降速度約260Km/h 對三角翼來說 這已經是控制得很好的
前代幻像3 差不多在300到320之間

拿老共魔改殲七的山鷹2000(還是超鷹 隨便)來說 老共的觀念就很正確
不希望有潛力的飛行員 因為高等教練機很高的起降速度 在這裡就被刷掉

F-5E纏鬥性能好 在F-16 F-18出來之前 確實是可以 問題是美軍那時的戰鬥機 哪架叫纏鬥性能好?
世紀系列還有幽靈都很普通 可能只有海軍的A-4天鷹算靈活的 但是美軍從來沒有重視過這些小型戰機

來個影片日空自的幽靈 在同一個賽車場上 所做的動作 對比F-2 只能說 無言 直接從1分20秒開始看
yoshiyoyo wrote:
翼負荷 是參考指標之一
但是翼型結構 影響起降速度更大 機翼設計 是看往哪邊偏 往哪邊特化
但是 大部分的時候 有一好 就沒倆好 往某方向取向 會犧牲另外方向面向

F-5E纏鬥性能好 在F-16 F-18出來之前 確實是可以 問題是美軍那時的戰鬥機 哪架叫纏鬥性能好?
世紀系列還有幽靈都很普通 可能只有海軍的A-4天鷹算靈活的 但是美軍從來沒有重視過這些小型戰機

[ 拍謝, 又多喝了一些, 半夜亂貼文. ]

是的, 機翼幾何外形 ( 前掠 中梯 後梯 全後掠 展弦比 ....... ) 及 翼面負荷 只是眾多因素之一.

其他因素比較後看起來還好.

個人只能懷疑當初美方給 IDF 一個不太適合的 AIRFOIL ???
* 低空高速振掉一個 少將.
* 低速大攻角落地不如 F-5.
* 爆胎冠軍 ?!

不知勇鷹有沒有改變 ??

翼面負荷, 加入 日本 F-2 :
( F-2 的翼面負荷只有 F-16 的 83% , 卡撐想都知道迴轉性能比較好 )


***************************************************
後補 :

幻象 2000 是無尾翼的外形, 想拉高攻角, 後緣控制面須往上打, 產生後方的下壓力量, 讓機頭抬高.
落地時, 這個力量也降低了總升力. 翼面負荷需 加價 修正...... 該加多少 ? 阿災 ???

找時間 集中各因素及數據 來算一算, 加加減減得出個差不多的折扣.

****************************************************
美國海軍 2020年採購 22架 F-5E/F 二手戰鬥機, 是認為 輕巧 刁鑽靈活 可靠, 且使用成本低廉, 比美國空軍假想敵中隊的 F-16 更好用.

採購清單 :
莊孝爺 wrote:
[ 拍謝, 又多喝...(恕刪)

這麼快就回文囉

我倒不是認為美方硬塞 而是美方與漢翔應該還有許多方案 而最終是台灣自己的抉擇
畢竟當時還是很迷信爬升率與速度 當時誰又知道日後會有幻象 F-16 愛二 弓二這些東西

現在回過頭來 也不能說當時取向對或錯 IDF推力就那樣 也只好把機身設計成很薄 加上高速取向翼型

另外要謝謝你認真設計計算的圖表啊

還有IDF降改成高教機以後 除了起降速度以外 還有一點需要菜鳥學官小心面對的
相較其他機種 較小的主輪間距
據說(道聽塗說), IDF 為了解決觸地前在垂直面上上下起伏(??)的問題, 因此才需要增加速度來穩定.

以經驗公式來看

Vtd (觸地速度)= K Vs(失速速度, 襟翼零度) K~ 1.2<------>1.4 (很多啦, 每本書經驗都不一樣)
照理來說翼面負荷比F16還低的IDF 是應該有不錯觸地速度

因為


翼面負荷 W/S 正比 Vs 平方, 升力係數與Vs 反比
(以上空氣反向拉力先不計較)

那在負3度攻角開始到觸地前在垂直面上的受力為什麼會忽大忽小?

我不認為機翼後掠角度形狀對於降落速度有很大引響, 因為在馬赫0.9時差異才開始加大



好, 垂直面上的力量變化有哪些呢?

我先回答台中大詢問我的頭像兩顆球的問題>

這是因為兩顆球上上下下晃動代表的就是升力中心跟重心的變化呀!
要每天看, 每天摸一摸才會深刻體認.

好了, 垂直面的問題等我先去觀察升力中心一下再找機會說一說.
目前我還沒想出來, 等看過各種不同結構再說.
menatwork wrote:
軍事記者說 IDF 提高降落速度是要改善高攻角降落時的癖性。

這有比較深入的相關資訊嗎?經過這些時間有任何改變嗎?


macross_sato wrote:
據說(道聽塗說), IDF 為了解決觸地前在垂直面上上下起伏(??)的問題, 因此才需要增加速度來穩定.

又去外面喝酒了, 順風耳 又聽說...........

應該.....可能..... 猜測啦 ....
是 30多年前, 剛進入電腦飛控時代, 電腦計算較慢的問題 ??!! 或 軟體的 細膩與粗糙 ??

IDF 初期, 飛控工程師分析試飛狀況後, 採用 較保守的 方式, 決定了進場滑降較快的軟體指令. 以避開低速時 垂直振盪發散 現象.

垂直振盪發散, 試簡單解說 :
降落時油門收小, 速度也慢些, 對正跑道後第一次俯仰修正動作讓空氣阻力增加, 空速變慢, 舵面效率降低, 電腦根據偵測資料再修正打大一點, 這時全機阻力更大空速更慢下滑率不足, 電腦再打大一點修正, 但電腦運算速度或軟體細膩程度追不上機體姿態變化, 還有全機慣性 (MOI)的餘威, 讓控制反應慢了一些, 再計算修正後又補過頭 ...... 變成不斷 上升 下降, 高度越來越低 的惡性循環, 由跑道旁邊來看, 看起來就像海豚跳, 當高度不夠時, 借 馬西平 的口頭禪 : 碰 ..............

畫個 垂直振盪 簡圖, 再搭配最下方影片, 大家就懂了 :


跟上一樓的 macross_sato 的頭像差不多, 把外罩拿掉一跳就會上下彈跳.
不過, 奶奶 ( 台灣叫做 阿罵) 是波浪越彈越小, 我們可視為 垂直振盪收歛, 再來就不彈了, 安定了; 飛機 垂直振盪發散 是越來越大..............
如果, 阿罵跟飛機互換, 那有多好 , 阿罵彈跳不休, 還越彈越大浪. 飛機則小幅修正後穩定的降落.


F-CK-1 中期提昇 ( 翔昇計畫 > 翔展部份實施 ) 項目之中 :
升級換裝 BAE公司的 32位元飛控電腦 ( 原是 李爾的 16位元 ), 讓偵測及運算速度增快, 操控動作變的比較細膩. 而可降低落地速度 10節, 連帶讓落地滾行距離可縮減 10% .

再拿一般的 抽風機 來比喻軟體, 一個 5段風速的抽風機, 比只有 ON/OFF開關的抽風機, 是細膩了些.

( F-CK-1 翔展案, 台南+CCK 全面提升時, 一些空軍沒採用的 翔昇項目, 例如 機背兩處適形油箱....... 等等, 監察院還介入調查, 沒用到的認為有浪費人民14億稅金之嫌............. )

傳統鋼繩油壓式, 完全看駕駛員的技術及感覺去操控, 在原廠技令安全空速範圍內放滿前後緣控制面, 以高攻角姿勢小推小拉小修, 搭配左手油門桿加一點減一點, 悠哉的進場落地, 安逸的很 !!!


或許, 到 128位元時, 全機滿佈一堆偵測器, 收集 空氣密度 空速 攻角 機翼前後緣位置 機內外燃油量及負載 起落架收放位置 無線導引訊號 GPS位置 全機慣性 ........ 經超高速運算後, 能接近比較完美的降落, 或者空中飛行動作.

我猜的, 不知對不對 ? 真的假的 ? 我也不知道 .............

站在現代, 回首望了一下以前的 286 386.....電腦, 會嫌有夠慢, 容量又小, 螢幕也粗糙.
當初由 F-16來的 23萬行軟體, 聽說 勇鷹 已修到100萬行, 想必對操控會更細膩及修正一些 F-16 IDF 量產服役期間的各種飛行失誤 ?!?! 就等明年飛行測試後見真章.

來, 哩來, 來看進場降落的 垂直振盪 失事........... 台灣都避開了, 厲害啦!!!

如果當初 IDF 也是這樣海豚跳落地墜毀, 名嘴媒體不知會將 中科 漢翔 批到那一層地獄去了.
然後, 監察院再來調查浪費稅金之嫌.............

YF-22 進場降落失事


J-39 進場降落失事, 試飛員試圖 推油門加速 已來不及了.....
莊孝爺 wrote:
又去外面喝酒了, 聽...(恕刪)

227樓接續..........

下面影片中 :
第一架 F-16B 降落的很漂亮. ( 可能老大在後座 ) 水平尾沒什麼大動作.
第二架 F-16C 降落的2266 .

第二架 F-16C 滑降時攻角 (AOA) 比第一架大了些, 高度也高了些, 儀降系統介入讓飛機儘速落地.......注意 水平尾翼 快速動個不停 在進行修正.... 但還是降個 七暈八素 里里六六, 尾管 水平尾翼 腹鰭 觸地受損........

( 註 : 水平尾翼 兼具 副翼 的功能 )

莊孝爺 wrote:
227樓接續.......(恕刪)


莊爺厲害厲害,小弟觀察圓球晃來晃去看不出所以然。
莊爺去喝個小酒就都水落石出,小弟實在佩服。

JAS39 當年原型機降落失事還造成由國民決定要不要繼續造的問題。 但是意志堅定繼續修正,再墜機(同一位試飛駕駛,同一個問題,墜兩次)還是繼續修正後,現在不也是功能越來越多,持續在現代化。

不多說了,我也要去喝酒長智慧去。
yoshiyoyo wrote:
拿老共魔改殲七的山鷹2000(還是超鷹 隨便)來說 老共的觀念就很正確
不希望有潛力的飛行員 因為高等教練機很高的起降速度 在這裡就被刷掉...(恕刪)


山鷹的設計取向根本不是以教練機為主,拿它當教練機,根本是因為老共當時的教練機更爛的關係! 這架飛機的設計性能,實在比不上歐美那時的高教機! 更不要比現代的高教機了。

昨天施孝瑋在RJ聊軍事上又出糗了,一昧批評T-5,挺M346,拿AIM120飛彈包絡線問題去Challenge中科院的模擬器沒有美軍飛彈AIM120飛彈包絡線的參數,確忘了M346模擬器也沒有AIM120飛彈包絡線的參數,立刻被聽眾反問打臉,真可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