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ffe wro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xim_gun…..The advent of smokeless powder (developed by, among others, Hiram's brother Hudson Maxim), helped to change this.
我回文寫的很清楚1900以後才大量的使用。...(恕刪)

Maxim機槍原始口徑為.45吋。1889年獲英國採用時以陸軍制式.450/577 Martini Henry子彈為規格打造,翌年遞交120挺。1892年亦採海軍制式.45” Gardner-Gatling子彈規格製造。

基於產能考量,英國除了向原廠採購外,也以兵工廠授權生產Maxim機槍;1893年製成首批,同年七月採用海陸軍統一口徑制式.303 British子彈規格製造。

於1889年制式化的.303 British子彈初期填裝黑火藥,自1891年起以不同種類的無煙火藥進行測試評估,最終定於線狀無煙火藥(Cordite)一尊。機槍子彈也在1898年核定使用線狀無煙火藥。英國針對子彈評估的各類無煙火藥並未包括Hiram Maxim之弟Hudson Maxim所研發的Maximite。

因此Maxim機槍在英國服役初期具三種口徑子彈組合,亦使用黑火藥填裝子彈。十九世紀末殖民地衝突中,英國陸軍常混用不同口徑Maxim機槍,而黑火藥燃燒造成的位置暴露、卡膛等問題也常見。但Maxim機槍藉高射速連續火力以一擋百的戰鬥表現並不因使用黑火藥而有所折減,英國陸軍在1896年即擴充Maxim機槍編制至每旅兩挺。而後順道搭上無煙火藥的發展潮流,在廿世紀性能更為突出。

觀諸歷史事實,無煙火藥並不是Maxim機槍成功的必要條件。
redshoulder wrote:
觀諸歷史事實,無煙火藥並不是Maxim機槍成功的必要條件。


你這是什麼神奇的推導?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mokeless_powder

Smokeless powder made autoloading firearms with many moving parts feasible (which would otherwise jam or seize under heavy black powder fouling). Smokeless powder a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mi- and fully automatic firearms and lighter breeches and barrels for artillery.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84%A1%E7%85%99%E7%81%AB%E8%96%AC

大量の煙を出す黒色火薬に比較して発煙量が少ないという意味で、燃焼には白煙を伴う。特に大量の装薬を使う大型火砲などでは多くの煙が出るが、黒色火薬と比較して発生した煙が晴れるのも早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7%85%99%E7%81%AB%E8%97%A5

無煙火藥的誕生為彈藥的開發奠下了基礎:從1880年代末開始,歐洲國家的軍用步槍彈基本上從大口徑黑火藥槍彈演變為較小口徑無煙火藥槍彈。馬克沁機槍也是因為使用了無煙火藥才具有實用的價值。

您不妨去註冊一下維基然後改寫看有沒有人會反駁。

黑火藥子彈普遍比無煙火藥子彈大一截,前面題的法國11×59mm光彈頭就接近一顆後來他們的德國同行使用的7.92步槍彈的重量,除了煙與污垢以外攜行量也會因此差很多。而用與無煙火藥依樣口徑的.303最直觀的就是初速差了一大截。

http://www.dave-cushman.net/shot/303hist.html
muzzle velocity of about 1970 fps

而同時期的的德國馬克芯發射的7.92×57子彈初速可是2800ft/s,差了一大截英國人又不傻難道等著被德國佬打好玩的。打又沒人打得遠、又冒煙容易招來砲火、又容易積碳,英國佬只是做比較的試用而已。

另外一個旅配兩隻馬克芯能說明什麼?差沒幾年的日俄戰爭中小日本一個師配24挺哈契克斯機槍,一個師可以有2-6個旅,就算是六個旅的英國師照此標準最多也就12挺馬克芯。到一戰開始時德國佬一營配六挺機槍英國人則是兩挺。而且又不是只有馬克芯配了黑火藥版本,哈契克斯與維克斯機槍與早期的幾種機槍都有類似的狀態,但大量的配置部隊都是在無煙火藥版。

冒這種煙除了打沒有火炮支援的土著,估計打個幾十發就要趕快跑,要是在一戰的壕溝裡等一下就下雨了。
waffe
waffe wrote:
你這是什麼神奇的推導?...(恕刪)

我提的全屬Maxim機槍在黑火藥時期的歷史事實,包括原型製作展示與十九世紀末葉不到十年間在英國陸軍服役的階段。您奉為圭臬的維基百科也有一大段英國人對黑火藥時期Maxim機槍以一擋百戰鬥表現的頌讚,「Whatever happens, we have got
The Maxim gun, and they have not.」

您講Maxim機槍沒有無煙火藥就做不出來、沒有無煙火藥就沒能大量使用,與史實並不相符。實用化無煙火藥與自動槍械同年問世、無煙火藥普及也只比自動槍械服役稍晚數年,無煙火藥如何能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啟蒙期的機槍與現代款式差異甚大,戰術應用也在摸索之中,與現代戰術不可同日而語。當時英國陸軍並非僅有Maxim機槍,而是與Gatling機槍混編。十九世紀末英國陸軍步兵旅編制4700人、373匹馬、85輛拖曳車,配備3520支步槍、4挺機槍。此時無煙火藥業已制式化。

包括Gatling在內的各式機槍在十九世紀後葉陸續出現,但其戰術應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都未獲列強重視。廿世紀初葉日俄戰爭中,交戰雙方使用機槍卓有戰績、隨戰事遞延亦大幅擴充機槍編制;同時列強皆派遣多名人員觀戰回報。此役機槍已使用無煙火藥填裝子彈,然而如此鮮活的實戰經驗,仍舊無能改變機槍廣受忽視的現實。這可歸納為下列原因:

• 英法俄德等歐洲列強向來認為騎兵衝鋒與步兵刺刀戰才是決勝的關鍵。此種崇尚勇武的文化根深蒂固,即使是經歷日俄戰爭、親身體驗機槍威力的帝俄在戰後也依然故我;戰役中的日軍即使受機槍掃射傷亡慘重,仍認為意志能夠戰勝一切。

• 初期機槍體積重量過大,通常置於輪架以馬匹拖曳,適於固定陣地防禦而不利於進攻,故對普法戰爭後講究進攻即防禦的法國就顯得格格不入。機槍也因拖曳構型而常歸為砲兵一員,作為大口徑火砲彈幕射擊完畢後掩護步兵進攻的支援火力。但與火砲相比,機槍口徑小、無測距、射程短,自然不為砲兵所好。

• 列強步兵教範著重射擊準度、精省彈藥,而機槍射速高準度低的特性耗費大量彈藥,一挺即相當於一支步兵連的耗量;除對後勤補給造成困擾外,與當時步兵戰術思惟亦背道而馳。

• 僵化的官僚體制阻撓新式武器的引進,尤以美國軍備體系為甚。美國在南北戰爭後亦大幅削減軍事預算,休養生息卅載。
redshoulder wrote:
您奉為圭臬的維基百科也有一大段英國人對黑火藥時期Maxim機槍戰鬥表現的頌讚。


這位朋友別亂扣人帽子阿,我只是找一個好舉例的而已。

https://www.starlinebrass.com/articles/black-powder-vs-smokeless-powder-comparing-gunpowder-types/

There are a couple of advantages to black powder that may not be obvious. Since it operates at low pressures, it is safe in any gun that is safe to fire. It doesn’t work very well in semi and full auto guns as it will gum up the works in short order. That is why semi auto guns were not practical until smokeless powder came out.

更重要的是黑火藥是炸藥而無煙火藥才是真正的推進劑。
waffe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