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的軍官將領比過高是事實
這是過去大陸軍時代的遺毒 既然沒辦法砍掉重練
只能慢慢"處理" 事實上李登輝當選民選總統後
國軍就開始進行一波又一波裁減
很明顯的 軍隊也是個"利益集團" 國軍既然不打仗
當然整個運作上 就會非常像公務員體系
誰都不會否認改革必要 但也要能滿足這個集團的利益...

這個問題陸軍最嚴重 但海空軍就沒有嗎?
看看咱們海空軍使用的人力 好像也不算少...

有人才有職位 有職位才有官可當 有官可當才有正常的升遷能鼓勵基層向上
這對整個組織長遠運作是有意義的 加上國軍(尤其是陸軍)又是不打仗且相對守舊的集團
如此調和下來的結果 就是大家都喜歡擴編人力(或保留) 買高大上的正規武器
因為才有官帽能戴....
再說 若想學西方先進國家 人力裁減 火力加強且整個技術進化 那又是個變革且需要不少金錢
甚至你有沒這麼多新世代幹部與技術人員 又是另一回事...
像俄烏戰爭及幾次本世紀戰爭裡 大家都看到無人機的效果與精準火力 觀察通訊指揮重要性
但國軍有沒在這方面同步改善? 有想也有做 但速度真的太慢了...
因為我們的人事成本及維護費 就佔掉大量軍費 想要改變整個作戰體系
幾乎等於打掉重做 同樣要大量軍費與人才 國軍有這個氣魄進行改變嗎?
老實說 國軍不要說戰力 本身的戰術思維 還沒超過30年前美軍在波斯灣戰爭的水平
很可能只有韓越戰那級的土法煉鋼 拼火力兵力的"標準戰術"(其實武器也很多是那一級數的)
這點只要看看國軍基層野戰部隊的個人裝備就知道了

有裝備未必打得出好仗 但沒裝備 想打出好仗的機率幾乎是零 除非
你把部隊當成中東 阿富汗那種消耗性的民兵使用
否則以國軍的裝備及戰術水平 一旦發生地面中大規模戰事 就算跟烏克蘭一樣敢拼敢戰
甚至最後打敗萬惡共匪
恐怕自己也是血流成河 父母妻兒等不到親人回家了...我認為國軍很清楚這個現實 所以這個世紀以來 已經把作戰想定與防禦重任
轉交到海空軍阻擊及境外/重點灘頭反登陸作戰身上
簡單講就是: 發生大規模陸戰 國軍就完了 因為國軍幾乎沒有能打硬仗的地面部隊
當然國軍還是有地面部隊動員作戰計畫 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這個計畫只有有限度的可行性
戰前動員 國軍可以讓地面部隊達到20甚至30萬水平
可是這裡面真正能打的有多少人? 可能沒5萬人

因為國軍的一線武器先進武器(如M1 多管火箭 完整戰鬥裝備等) 連裝備這樣人數的
都未必辦得到 剩下十幾萬人 不是操作阿公級的火砲 戰車
就是一支槍加兩條腿 配上少量66火箭作戰 不說訓練 光看這樣的武器
也推得出戰力如何?
很顯然的 這是越戰甚至比中東民兵略強點的水平而已....
所以我一直強調 匪軍只要能登陸台灣2個裝備齊全 有美軍一半戰力的野戰師
約5,6萬人 加上一些後勤與輔助佔領部隊全軍約10萬人
就足以橫掃全台灣地面部隊 幸好這件事並不簡單 否則台灣早就掛了...
我是覺得不用講說要分配多少"人"給什麼地方 單位
台灣是個2350萬人口的中大規模國家 比澳洲還多得多
動員令一下 根本不用擔心不夠人 百萬大軍可能都撐得出來
問題在於我們的GDP與軍費規模 就是這麼大
我們不可能做到保持一支燒錢的海空大軍 與反登陸各式火力(如魚叉 雄三)
又要把十幾萬總數的地面部隊(含動員兵)都裝備起來 這是不現實的事
沒有裝備又沒錢訓練 30萬人也是廢物 連塔利班都不如

人家塔利班就算裝備比國軍更差 戰鬥經驗及意志 以及源源不斷的兵源
還能拖死美軍 台灣能嗎?
沒錯 軍費從GDP 2%~3%是必要的
但這樣水平也無法"治本" 讓台灣可以滿足單挑匪國的條件....
比較合理的作法 應該是把地面部隊精兵化(求精不求多 標準向美軍與先進國家看齊)
民兵化(有槍有基本訓練 能擔任後方與住民地守備任務)雙線進行
我認為多出來的軍費 除了部分協助海陸空正規軍的改善外
應撥出一部份 開始建立地方上的民兵制度
國軍"養很多人" 很多是屬於有官無兵 或有官少兵(動員單位)
這樣的效率當然不彰 可是要裁也要看狀況 因為有些組織
平時你不做 戰時可能連搞出個樣子都來不及
動員營你平時沒讓幹部及一些後勤裝備就位 戰時才開始找人從零開始
給你半年可能都還來不及...

總之 軍隊就是養來"準備打仗"的 別像烏克蘭一樣 得過且過幾十年
直到國土丟了一大塊(克里米亞) 才開始振作力爭上游
事實上他們這次戰爭的表現 完全讓人刮目相看 但人家有大量國土可以敗
還有翻身本錢 小小台灣發生克里米亞事件 還能撐得住共匪滅國
應該很難的事...
就就現實來看 若不發生戰爭 國軍很難靠自己完成整套軍事改革
不過 以老美現在態度 應該也開始急了...
很明顯然 不能戰甚至不可靠的台灣 並不是它的利益
甚至還會是嚴重的威脅.... 即便國軍不願或怠惰 老美也會認真督促國軍改進的
或許還可能提供台灣部份經費軍援 現在的台灣很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