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說明紅雀三型的飛行動力,它是由三個螺旋槳組成,前方兩軸,後方一個,在起飛時這三個螺旋槳會同時提供向上的垂直動力,在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前方兩軸會轉向前,後方會向後轉,三個會一起提供飛機向前的動力,有需要時也會再次轉向提供滯空動力。紅雀三型的光電頭用一個透明球形罩包起來,應該是為避免起降時揚起的風沙污染到光電頭,但是,這樣會不會反而造成光暈現象而影響到影像品質?
現場展示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有兩種版本,雖然都是用於「反輻射」任務,但是尋標頭比較偏黃 (紅色圈) 的是「尋標機」,比較白的是「攻擊機」。另外,如果依照傳聞「劍翔」有上千公里的航程距離,「目標影像型攻擊無人機」沿用「劍翔反輻射無人機」的構型,可是表面很流線,也看不到什麼衛星或資料鏈天線,是要怎麼傳回目標影像?難道是採用 預定座標 + AI自主攻擊?
miku840048 wrote:【完整公開】LIVE 國防部軍規無人機展示 影片有說明,銳鳶二型下方的圓盤裏面是個偵蒐雷達 (紅色框),可對視距外的目標進行標定,在雷達前後兩個天線 (箭頭) 似乎是跟電磁訊號偵測有關 (因為現場收音不良所以不確定),整個看下來,銳鳶二型實化程度很高,比起還只是空機,定位尚不明確的騰雲機還強。紅雀三型的三軸加上定翼的構型很有創意,兼具垂直起降、提高飛行速度/航程的優點,比起老陸用傳統的單軸思維先進多了,目前兩者的性能差不多,但是紅雀三型很有潛力,值得期待。海軍、海陸是台灣唯二有實際操作無人機的軍種,開出來的規格就是真的不太一樣,建軍這條路上,海軍跟中科院還是配合得最好,從雄風一型、武進、海鷗.....一路走來都是如此。老陸跟空軍可要加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