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戰法太誇張了~ 50架F-18 200枚AGM-84 齊射~ 可以滅掉好幾個艦隊

sean_wei wrote:
感謝您貼的的長篇解說...(恕刪)


反航母作戰同樣也需要CEC

CEC簡單來講就是把個單位的資訊用資料鏈整合起來分享給每個作戰單位 每個單位都能看見其他作戰單位的資訊

戰鬥機轟炸機地面雷達站 偵查衛星 和預警機 之間一樣需要協同作戰才能返航母

CEC不是只有美國有 俄羅斯同樣也有

例如可以在戰機上接受來自預警機的資訊 發射導彈而戰鬥機或"其他單位本身"雷達可以不開機

反艦導彈依靠"中繼導引模式" 從預警機 地面雷達站 衛星 水面艦艇的雷達 等資訊做出綜合判斷 這也是一種CEC
來襲飛彈的防禦,基本上要設定2-3枚飛彈可以攔截到一枚來襲的飛彈,所以200沒魚叉大約得5-600枚飛彈才夠用,這種飽和是攻擊,的確可能一次就殲滅一個小型艦隊。

houmh wrote:
這種戰法太誇張了~ 50架F-18 200枚AGM-84 齊射


太貴了只要發2枚B-61戰術核導彈敵方就GG了.
chang12037 wrote:太貴了只要發2枚B-61...(恕刪)


看運氣吧,假如是各核武強國在全球性衝突裡互砸,除非大家克制得住(腦筋還清楚,不怕被別國看膽小)不然至少有1/5可能,接下來大家就可以不用買票,看到只有在好萊塢電影裡看到的"精彩"畫面,現場直播,奇景共賞,不過大多數人也只能看一次就是了......



一點也不誇張,湯姆·克蘭西是享誉世界的軍事小說大師(因包含有大量真實詳細的数据和無可辯駁的内幕细結而引起了美國各界的極大震動)就已在1986年的紅色風暴書中章節的吸血鬼之舞有詳細描述如何使用大量無人機與反鑑飛彈來對付尼米茲航艦戰鬥群,以及可能的反制方式

八十架獾式轟炸機先發射飛機狀的塞爾特空對地飛彈發訊號假裝成轟炸機誘騙載艦機的飛彈與標定船艦雷達位置
「雷達接觸!命名為第一號攻擊,方位三—四—九,距離六—○哩。多數個接觸,計有 157個接觸,航向一—七—五,速度六百節。」

雄貓式戰鬥機在一百四十哩的距離發射了一連串價值百萬美元的AIM—54C鳳凰飛彈,浪費在無人機上

第二號襲擊有七十三架飛機,有一具巨凸式雷達正在追蹤我們。」戰情中心通訊員說。
熊式轟炸機得到了美國隊形清楚的雷達畫面。俄國人無法看出船隻的種類,但是可分辨出它們的大小,也可以藉著提康德洛加號導彈巡洋艦號上所發出的雷達波而辨認出它,航空母艦必定十分靠近它。熊式轟炸機將情報傳送給它的同伴。一分鐘之後,七十架逆火式轟炸機發射出它們的一百四十枚AS—6王魚式飛彈

「神盾」是最新式、最佳的防空飛彈系統,但是它有一個大弱點:提康德洛加號只帶了九十六枚SM2防空飛彈,而迫近的王魚式飛彈有一百四十枚。電腦的程式也無法預想到這一點。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美軍之後努力發展柏客與濱海神盾艦

那些王魚式飛彈正在一百哩之外,高度八百呎,以每四秒一哩的速度前進。
當王魚式飛彈進入九十九哩的距離時,提康德洛加號發射出它第一組的四枚飛彈,這艘巡洋艦平均每兩秒鐘發射出一枚飛彈。三分鐘以後,它的飛彈庫空了。『神盾』系統表現得相當不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目標被摧毀。現在,有八十二枚來襲的飛彈對準了八艘目標。

強力的主動干擾裝備啟動後,船隻開始了一連串急轉彎,就像是某種形式化的舞蹈一樣。由於保持間接位置的注意力不足,因此在海上互相碰撞的可能性已經是任何人都最不擔心的事情了。

當王魚式飛彈進到二十哩之內時,隊形中的每一艘船開始發射電子干擾火箭,它們裡面充滿了數以百萬計的鋁化麥爾碎片,它們會散佈到空氣中,創造出數十個虛構目標,好讓來襲的飛彈追蹤,有些王魚式會失去對目標的鎖定改而追逐麥爾碎片形成的幻影目標。

最後一波防空飛彈又摧毀了三枚來襲的王魚,吸血鬼數量降至四十一枚。托蘭德計算,共有五枚直對著尼米茲號而來。
一次出動70架次的Tu-22M???, 先不提垂垂老矣的熊奶奶 如何在不被美海軍F-18的AIM-120擊落的前提下 精確標定航艦位置.

光是為了一艘尼米茲航艦 就把全蘇聯的家底一次用上, 這對美國來講也太划算了~~


devilcatgiga wrote:
一點也不誇張,湯姆·...(恕刪)
書上的方式是使用先用大量無人機誘騙航艦攔截機發射飛彈與再用第二波低空反鑑飛彈來對付尼米茲航艦戰鬥群在區域性的衝突
2015/01為止俄羅斯仍有93架Tu-22M與16架Tu-160可用並正在升級雷達與航電
Tu-22M 活動半徑2200公里,並且是超音速低空轟炸機,
魚王飛彈射程700
F18作戰半徑722 km的 嚴格來說F18並不是長距離攔截機
AIM-120 射程120公里
攻擊方仍可藉由衛星與防禦方的雷達位置在攔截機距外攻擊發射飛彈

70架 Tu-22 一架4人一組就算全擊落也不過280人
擊沉一艘尼米茲可是10000人加上90架載艦機,這還不包含攻擊中一起被擊沉的其他艦艇與人員與貨物,怎麼會不划算?



cche1079 wrote:
一次出動70架次的Tu...(恕刪)


話說...1986年還不太流行搞穿越,

AIM-120在1991年美國海軍開始接收,

1993年9月才通過美國海軍的測試,

1994年在F/A-18C/D上首次試射,

那時候蘇聯墳頭上的草都比我還高了.....
這影片怪到離譜
飛機可以進入空對海飛彈射程來獵殺海艦
而海艦卻只能等到敵方發射後才攔截飛彈
請問是空對海的射程遠,還是海對空射程遠?

這不是廢話嘛!誰的載台大,誰就射的遠
飛機還沒進入發射射程,早被海艦盯上了,
哪還能讓妳集結靠近阿!
貧窮中年宅男

Tony22 wrote:
這影片怪到離譜飛機...(恕刪)


你的思考還停留在2D,
沒有進步到高度的觀念.
空射武器有高度與初速,
一樣的尺寸射程比艦射武器遠.

艦射武器可以靠尺寸取勝,
但彈體大,自然貴又佔空間,艦載量有限,
太早發射,敵機只要掉頭跑掉,
射出去的武器只能落海,
損失驚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