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才疏學淺,想請教01廣大的網友,假如當初918後,日本不再繼續侵略中國,而是認真地經營滿州,不成立滿州國,反而將滿州視為本土的沿生,甚至將首都遷到新京(長春),針對中國,則採分化方式處理,一邊打壓國民政府,一邊支助共產黨,提早讓國共打內戰,求中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待德國入侵蘇聯後,將原來放在中國的部隊轉去入侵西伯利亞,海軍方面不去挑戰美國,以民族自決方式扶植越南,菲律賓,印尼及馬來亞,假如美軍介入,引誘美軍太平牙艦隊遠來決戰,請問以上的戰略日本帝國有機會生存到二戰後嗎?
michaelpudding wrote:
小弟才疏學淺,想請...(恕刪)
你應該先去想為何日本人要冒險以蛇吞象
發動這種必敗的戰爭
如果能避掉這個層面的因素
你說的事情才有可能成立
我個人瞭解的原因是
天皇對日本軍隊根本無實質掌控權
也就是當時日本政府跟日軍的方針完全互相違背
日本政府的確是想好好搞好滿州國
但是日本軍隊可不這麼想
侵略中國與發動太平洋戰爭都是軍部的主意
軍部因為跟中、俄交手的戰爭勝利目中無人
暴走不受控制幾乎是避無可避的因素
驕兵必敗
自取滅亡無可避免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來自於日本物資匱乏
發動對中國戰爭後
國際制裁日本
導致日本再也無法用正常貿易管道取得戰爭原物料
必須要侵略東南亞掠奪所需的原物料
而東南亞是美國與英國的地盤
此舉無疑會遭到兩大列強極大的阻礙
日本為了確保東南亞原物料的運補路線暢通
也意識到必須與美軍決戰爭奪太平洋霸權
這也是避無可避的因素
michaelpudding wrote:
小弟才疏學淺,想請...(恕刪)
1.假如當初918後,日本不再繼續侵略中國,而是認真地經營滿州,不成立滿州國,反而將滿州視為本土的沿生,甚至將首都遷到新京(長春)
A:如果你想研究歷史的話918前後的中日形勢要搞懂估計要看好幾十本的書,但最簡單的就是用"日本侵略中國"這種兩岸通用的形容詞帶過,只是真的搞懂了放心中就好說出來小心被人鞭。而小日本對東北的重視絕對不下於自己的本土,明治維新以後到二戰之前的日本戰爭史基本就是東北爭奪史。918後到二戰前東北一直是日本的經濟支柱。
2.針對中國,則採分化方式處理
A:列強一直是這麼幹的,尤其英國人全世界放這招大絕。
3.一邊打壓國民政府,一邊支助共產黨,提早讓國共打內戰
A: 支助共產黨?要先搞清楚小日本反共的態度可以說是當年亞洲之最(革天皇的命?),日共非常的短命而且無啥作為,而國共內戰差不多北伐打一半就開始了,不勞小日本操心。不過抗戰勝利後小日本到是有部分的人很大力的支助老共(報仇?)。
4.求中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A:中國的地形比較容易分南北要分東西很難,歷史上較大面積的分為東西兩塊的大約只有東魏與西魏,而且時間很短。抗戰前的中國基本只有旗幟統一而已,號稱中央的南京政府政令基本過不了黃河,東北淪陷前華北基本少帥說了算(基本)。所以分裂中國不勞小日本費心
5.待德國入侵蘇聯後,將原來放在中國的部隊轉去入侵西伯利亞
A:想死就去,老毛子準備了百萬大軍與幾千輛的戰車在周邊等著,而且德軍打到莫斯科城下時屎達琳也沒調這些人過去幫忙。不過後來確定小日本沒有助攻的打算有調一部分的軍隊過去。但小日本確實也想這麼幹過,請參考關特演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6%9D%B1%E8%BB%8D%E7%89%B9%E7%A8%AE%E6%BC%94%E7%BF%92
不過當年要是小日本真的殺過去了還真的是有幫到希特勒的大忙,兩線做戰下老毛子能撐多久就真的不知道了。
6.海軍方面不去挑戰美國,以民族自決方式扶植越南,菲律賓,印尼及馬來亞,假如美軍介入..........
A:小日本就是提出大東亞共榮圈並且去玩越南才被老美玩的狗急跳牆的阿
不反中 不反共 專打SB開腦洞
日本本希望和平解決東北問題,但是由於國民政府不斷的工作,歐美列強都要求日本歸還東北,故日本對東北的侵佔只能通過戰爭解決。張學良整編北方各軍閥武裝三十餘萬,能力上雖不敵日本,但是仍然對東北形成實實在在的組裝威脅,使日本不得不加派兵員對峙。實際上日本最終也沒有耐心長期對峙,導致長城抗戰爆發。國軍雖然戰敗,但是東北和平獨立亦無可能。
長城抗戰失利以後,日本的戰略意圖是由北向南將中國一切兩半。蔣的力量都在東半。所以在由西向東壓迫,逼迫蔣投降。然而日本陸海軍內部矛盾重重,蔣藉機在上海挑釁日本海軍陸戰隊,使日本海軍竟出兵攻打上海,卻被國軍圍困,不得不請陸軍出面增援。上海距南京非常近,是個奪取首都的好機會。於是日本陸軍增兵上海,戰略上竟出現南下改西進的90度大轉彎。自此,國民政府可以不斷向西退守。一方面增加自己的戰略縱深,一方面不斷吸收西部各軍閥勢力的兵力。只要有兵,便可獲得西方的承認和支援。
日本是一個缺乏耐心的民族,他們的戰略是一擊必殺,一但抗戰變成長期消耗戰,日本的人力,資源,只能日漸消耗,最終兵盡源絕,戰略方面胜负已分。
對峙階段,日本有三條路進攻重慶。北路由陝西南下入川。南路由廣東西進入川,中路則是塑長江西進入川。然而北路是中共據守的延安。中共不斷的游擊戰,打擊日本的後勤補給線,使日本無法集中力量進攻延安,要說中共對抗戰最大的貢獻,就是守住了北大門。南線廣西群山峻嶺,並不適合日本機械化部隊展開攻勢,即便後來一號作戰成功,也儘維持數月,日本資源頹勢已經日漸明顯。中路主要靠國軍將士奮戰,武汉战役,长沙战役,血戰常德,始終把日寇阻擋在湖南和江西的大山之中。
綜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制訂了正確的戰略方針並長期堅持。國軍,國人付出鮮血和努力,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本戰略混亂,資源有限,自不量力挑釁美國,戰敗是必然結果。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