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Predator Hawk 遠程火箭炮

YC_Jiang wrote:
如AR-3系列 聲稱的10M CEP當然是作弊的結果
試問300公里射程中 除非你的部隊或前導部隊緊接敵軍
否則哪來雷射供你火箭提供導引?


這個可能誤會甚麼
要打 基地,設施,電塔,雷達,油庫,機場....等是要用飛彈或火箭哪種比較經濟?
本來 遠火就是打不能移動的設施-而不是會動的機動部隊或船艦坦克.

YC_Jiang wrote:
如果這麼喜歡拿精準火箭彈作文章
台灣乾脆把雄二E改稱為遠程火箭彈 射程1000公里


問題在於一台十幾顆的遠火成本說不定就可抵一顆雄二E

互相PK的戰果,高下立判
YC_Jiang wrote:
遠火沒那麼好用
否則美國 俄羅斯
何必還用最"落後"的空投炸藥方式進行現代戰爭?...(恕刪)



不對喔 ~ 其實近年以來美國及俄羅斯都是大量在戰場使用火箭炮喔 !



俄羅斯在敘利亞使用裝備群子彈頭火箭炮打擊視頻






而根據洛馬官網報告 , 美軍在這幾年作戰中已發射超過三千枚
確導引遠火哩 ~ 使用量很驚人吧 ?

所以未來老共當然也有可能在台海大量使用這類火箭炮囉 !



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lordkon wrote:
紙面數只寫499km表示實際上早超過500km


那就要看您使用哪套標準了

老共的紙面數據可能就被當做唬爛誇大,換成美日的紙面數據就會被當做刻意低報。

屁股決定標準
昨天的邏輯矛盾 戰術假想中的錯誤思維

~摘錄內文~

在談到兩岸問題時,往往會提及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與雙方的軍力對比,更免不了會推演評估中國解放軍犯台的可能方式。但有趣的是,這些談論中國解放軍攻擊方式的論點,往往都是互相矛盾的,只是多數人都不自知。比如說這種的說法「台灣缺乏戰略縱深,並無法持久作戰,只要發動空降突襲作戰,快速佔領首都,很快就能拿下台灣。」常見於報章雜誌與網路論戰之中,只是這種說法卻有很大的邏輯謬誤。因為「台灣缺乏戰略縱深,無法持久作戰」是事實沒有錯,但是這是在持久作戰中,台灣才會出現的缺點。而「發動空降突襲作戰,快速佔領首都」則是進行快速作戰,希望以速戰速決的方式,在國際介入之前,就摧毀台灣的防衛力量。所以在這段似是而非的說法裡面,有兩個不可能同時併存的戰術想定,如果中國解放軍所發動的是快速突襲作戰,希望能在幾天內就結束台海戰事,則台灣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缺乏戰略縱深、無法持久作戰的問題,因為戰事決勝點只在開戰後的前幾天而已。而如果中國動員人數與資源上的優勢,準備以持久戰封鎖拖垮台灣,那發動突襲作戰就沒有意義了。


發動一場持久性的作戰或封鎖,免不了要進行大規模的動員與集結。在這個天上有衛星與預警機,地上有長程預警雷達與電子訊號攔截設備,海中有聲納監聽與間諜船監控的情況下,要大規模的調動軍隊而不讓另一方發現,是幾乎不可能的事。這也是為什麼九六年台海危機與第二次波灣戰爭時,都是以演習或經濟制裁為名,公開集結部隊。而發動突襲作戰則首重攻其不備,才能取得成功,一但目標已經察覺到異常,軍政首長都進入重重防護的作戰指揮中心,部隊已停止休假並提高戒備,機戰疏散到掩體中,船艦出海進入作戰位置,則突襲作戰未開始已經宣告失敗。所以持久戰與突擊戰是無法並存的,在一開始時就要選擇所要採取什麼樣的戰術。至於那種一開始打算發動突擊戰,結果任務失敗,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逐步動員部隊投入戰場之中,拖成了持久戰,那就是攻方完完全全的失敗,沒有什麼好值得討論的。

在台海目前的情勢中,中國選擇持久戰有其戰術上的絕對優勢,畢竟中國大而台灣小。利用長期封鎖與消耗戰,絕對有辦法拖垮台灣的防衛能力與政府固守的決心,關鍵只在於「這要花多久的時間」。但是持久戰會讓台灣政府有時間爭取外援,並等待國際力量的介入。在戰術上,雖然多拖一天台灣的防衛力量就越弱一點,不過在戰略上,多拖一天台灣就越有機會得到國際上的支援,對中國而言也就越不利。這也是為什麼近十幾年來,中國的軍備發展都朝向「反介入、快速突襲、控制台海」為目標。不過快速突襲作戰,雖然能速戰速決,將戰事的損害控制到最小,也越能避免國際力量的介入,但是突襲作戰的風險很高,無法集結大規模的部隊進行作戰,雖然有奇襲的優勢,但是攻方與守方的數量與火力優勢會逆轉。突襲方的空降、機降、潛伏部隊會缺乏重型武器支援,數量也比不上台灣的地面部隊。由於在突襲開始前無法公開地大規模集結部隊,中國軍方在第一時間能提供突襲部隊的海空支援,也勢必局限於南京軍區與廣州軍區中靠近台海部署的既有機艦。

突襲戰能攻其不備,但是也會讓中國喪失以大打小的優勢,而且需要縝密的計畫與環環相扣的配合,失敗的風險很高,而且一但失敗,反作用力將可能會重挫中國政府,讓中國出現反政府的不穩定情況。持久戰是有以大打小的優勢,能以消耗戰的方式漸步摧毀台灣的防衛能力,風險較小,但是動員集結曠日費時,讓台灣爭取國際力量介入的空間,正中台灣的下懷。中國軍方並無法同時發動突襲戰與持久戰,這兩種戰術能併存的地方,只有在對台武嚇的媒體宣傳上。你能看到媒體說中國傘兵要突襲台北只需要花半天的時間,但是問到中國運輸機要如何闖過台灣的防空網時,媒體們會說那時候台灣的戰機已經因為跑道被破壞而無法起降,已經起飛的戰機也已經在空戰中消耗殆盡。但是要集結二炮部隊與戰機來壓制台灣的防空網,這是持久戰的概念,這需要時間,就算真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集結這些部隊發動攻擊,那數波的地對地彈道飛彈攻擊也需要再填裝的時間,中國戰機起飛掃蕩剩餘的在空戰機也需要時間,等到清理出一條安全的空中走廊,傘兵突襲的機會早已經失去。更別說還要先壓制台灣的各式地對空飛彈陣地,這才是真正棘手、又很花時間的問題。

同樣的,像另一種很常見的說法「中國只要下令十萬部隊渡海登陸台灣,三天內就能快速解決台灣問題。」也是有一樣的邏輯矛盾。因為要把十萬部隊集結到港口邊,然後一一將人與裝備弄上兩棲登陸船團,那就是一個大工程,這是準備發動持久戰的戰術方案,但是又出現快速突襲作戰的戰略想定。事實上,中國的總參謀部如果夠聰明,反而應該緩慢的集結登陸部隊,擺在港口上並廣邀台灣媒體去採訪,這樣的作戰效果說不定比真正下水出海去發動成敗未知的危險登陸作戰還要大上許多。談這個問題並不是要夜郎自大的藐視中國解放軍的作戰能力,相反的,台灣的國防能力也是千瘡百孔,急待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補強。談這個問題是因為台灣目前不論是政府或媒體,都「高估了中國的善意,也高估了中國的戰力」。前者讓台灣政府對中國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後者讓台灣社會對中國懷有太強的恐懼,兩者並且互相影響,在恐懼當中更畸型的仰賴中國的善意,輕忽台灣手上也有的戰略籌碼,最後導致台灣對中國的政策越走越偏。這一點恐怕是今日台灣政府在兩岸政策上最大的問題,也是未來新政府上台後必需要儘快處理的棘手難題。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火箭炮 多管火箭 MLRS 應該是無制導能力這類的武器才對 這種有導引的武器還叫火箭?
...(恕刪)


不要說火箭 , 現在連大砲的砲彈上面 中美俄等國都把它裝上衛星制導套件哩 !
可是大家還是叫它砲彈呀 !!

當然由於制導砲彈的衛星制導部因為必須承受砲彈發射時上萬個G的加速度 , 所
以成本較高沒錯 ~ 不過以PGK精準導引套件價格來說 也不過是10,000 美金 !

相反的 遠火上的衛星制導彈頭無論是初加速段或是末端突防反攔截段 , 所需承受
瞬間加速值都不會超過50G , 所以對於芯片及結構強度成本自然低得多囉 ~

因此根據陸軍學術月刊542期報告 , 中共外貿遠火出口價格一枚僅一萬美元 , 這
不是沒有它的原因呀 ....



PGK衛星制導套件



Dwing wrote:
問題在於一台十幾顆的遠火成本說不定就可抵一顆雄二E
互相PK的戰果,高下立判...(恕刪)



245枚雄風-2E花了346億台幣 , 平均一枚超過450萬美金 ~~

也就是說 , 一枚雄風-2E花的錢可以買好幾百枚遠火了哩 !!


唉 ... 這就是產量小 關鍵技術又被人控制的悲哀 ....



台灣中斷開發射程範圍覆蓋北京上海的導彈

lordkon wrote:
這種火力,登陸的部隊會有毀滅性的打擊
一個76mm砲彈又便宜
(恕刪)


不知道國軍傳統雙聯裝防炮還有沒有在用(忘記口徑,但不是50)
如果有的話,我覺得比76mm還要好用.
或4聯裝的50也不錯用
便宜嘛
天災人禍我們避免不了,但車輛主被動安全,我們可以有選擇的權力!!!


piwu0536 wrote:
火箭炮打來時 最好不要在室外

要不然後果會很慘烈 ....(恕刪)



不管是什麼岸防設備都一樣
只要固定在那裡
免不了在敵軍上岸前會先被輪一遍

但35快砲(終於找到)和4聯裝50是可以移動的
生存率會比較高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BKX6JPA8I
天災人禍我們避免不了,但車輛主被動安全,我們可以有選擇的權力!!!



雷達一開機馬上就被解算定位 , 幾分鐘後遠火就到頭上啦 !

可是如果不開雷達光靠人眼瞄準 ... 那真的很難打到啥東西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