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觀測系統在戰甲車與戰機上的應用

台灣是第一個把全景觀測安裝在汽車上的國家,中科院這次把全景觀測裝到雲豹II代上,總算是有一點腦袋了。



事實上F-35的全景觀測也是利用類似的科技,我的一個朋友就在民間企業製作這個全景360度的觀測系統,把3個120度的攝影機影像無縫的接在一起,但是要做到最好的360度3D環景系統,事實上需要6個攝影鏡頭(6個120度鏡頭切成90度方形鏡頭,周圍一圈加上上、下各一個),台灣某企業曾把5個接在一起形成360度加上整個天空的環景影像。
要在IDF上作出3D 360度的環景影像系統在投射到頭盔裡顯示,台灣的民間力量就可以達成,而且研發經費還不需要超過1000萬台幣。便宜又大碗,就看空軍要不要,怎麼把武器與雷射標定結合在一起也是可以做到的。就看空軍懂不懂得要去做這個,相不相信台灣民間的力量。
中國的04系列兩棲戰車還是用大搖桿在瞄準目標,全景觀測這種工具使用觸控螢幕鎖定目標後就由車控雷達持續攻擊直到目標催毀,命中率會比人工操縱高很多,甚至機槍也可如此設計界面,岸攤防禦的各種兵器也都可如此設計,比如選擇小艇,人工智能就把外型接近的所有小艇納入攻擊目標,雷射測距計算到達有效射程在螢幕看得到所有小艇一律掃射,打到子彈用完或卡彈為止,或者無人機鎖打一體,一個控制台少數幾個人就可控制10個以上攻擊點,在影片中全景觀測還卡卡似乎系統硬體還要加強當然也有可能是還沒做好軟硬體整合,但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如果說idf要裝這套東西,重量與電力絕對是繞不過去的關鍵點,下一代的自製戰機比較有可能性,10年以內可以用自製無人機整合


以前都是買別人現成的,這不能怪國防部啦,現在已經可以自己製造,相信只要立法院不要管小管鼻的就會有更多超棒裝備出現

中科院、國防部辛苦了,加油。
Charlie2020 wrote:
台灣是第一個把全景...(恕刪)

有個開始總是好的
但是這東西有很簡單要做得好卻很難

首先就是影像延遲問題,這個標準非常高
畢竟原來用光學或肉眼時畫面的反應與更新速度是光速,要是延遲稍微不佳就會有類似現在暈VR的問題

其次車載的話會有解析度問題
當遠遠的一個點小於畫面或鏡頭畫素時是顯示不出來的,而當使用肉眼或光學儀器時有些人天生好眼力能看到,用這樣的系統反而是弱化他的天份

最後飛機用的會有嚴格的重量限制
F-35用的HMD一路改進又先暫時降低規格就是因為這限制,要性能好的設備並不難,但假設做出一個3kg頭盔飛行員拉6G會馬上變18kg,脖子會出事的.
現在F-35用的第三代HMDS重2.1km(二代則是2.3kg),一頂40萬美金還得客製化.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Charlie2020 wrote:
台灣是第一個把全景...(恕刪)

這應該不算全景觀測。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潛望鏡系統。應該是算比較低的一階。

全景系統應該是360度的感測器一直存在,影像也不斷的透過軟體預先拼接完成了,感測器不用跟隨你的頭部轉向。類似F-35的DAS。

不過中科這已經做的很讚了。

以色列的ironvision。

Charlie2020 wrote:
台灣是第一個把全景觀測...(恕刪)


這個很好用,
淘寶有夜視功能的,台幣2萬元有找。
整個系統分為三大部分:
全景(A~) 車體4隻 CCD 作為行車俯視2D防碰撞
環景(P~) 柱子上6~8隻 作為低階解析度 環場狀況顯示(淺望鏡替代)
直瞄 柱子上1隻CCD 另一IR 做高解析度直瞄

前面兩個是開車時用來避免壓到步兵,轉來轉去才是戰場目標搜索用。
這也不是民間中科交流。

中科出去的,認識拿進去轉為自己的, 大家好過活。

不然民間用的都被對面海思佔光了, 中科出去那一團要靠什麼過活?

台灣人從來都沒有愛用國貨觀念。

還有,車用有嚴苛的串流延遲規範才能進歐洲市場。
想當然爾,這種嚴苛的延遲需求在飛機上會是很慘的呈現。

但是民間目前能不能做到,能。
願不願意做,不願意。
因為滿腦子都想做紅海,只想衝量。

所以才會在安防監控市場被海思打成這樣。

還有, 以車用來說, 太過於複雜反而會歸類為視覺干擾,這邊反而是開發這類系統要注意的。


ASRAAM wrote:
首先就是影像延遲問題,這個標準非常高
畢竟原來用光學或肉眼時畫面的反應與更新速度是光速,要是延遲稍微不佳就會有類似現在暈VR的問題

其次車載的話會有解析度問題
當遠遠的一個點小於畫面或鏡頭畫素時是顯示不出來的,而當使用肉眼或光學儀器時有些人天生好眼力能看到,用這樣的系統反而是弱化他的天份

最後飛機用的會有嚴格的重量限制..(恕刪)


光學延遲指的是因為要把影像壓縮以後用網路傳輸出去,然後再解壓縮還原影像,這種延遲會高達200ms以上,衛星傳輸信號會高達1-2秒的延遲。所以透過衛星傳遞影像的無人機無法直接遙控飛行。
這種環景系統根本無需壓縮影像,直接把影像傳輸到影像處理器上結合,放在DRAM裏面,觀察的viewer/player直接存取這個DRAM裏的資料顯示在螢幕上就達成顯示目的,但是需要電腦銜接兩個鏡頭的影像並處理邊緣變形校正,會有3-10ms的延遲,但是人類感受到延遲現象指的是40ms以上的延遲才會被人類大腦感受到,這種設備可以視為沒有影像延遲的問題。

以現在攝影鏡頭與顯示螢幕的解析度可以提供超過人眼視網膜的辨識能力這件事您聽說過嗎?現在一個手機CMOS鏡頭可以提供超過20Mega Pixel,民用相機可以提供超過80Mega Pixel.也就是說9000X9000點的解析度,APPLE手機螢幕就已經是超越人眼的辨識能力了。這種科技要應用再戰甲車上有何困難,

裝到飛機上也不會有重量與耗電問題,因為這些相機耗電量都不大,最大耗電的是哪個影像處理電腦,最多也不過500-800Watt耗電,比一個吹風機還省電。6個民用相機加上外殼,加處理電腦與頭盔顯示器總重量更是只有10-20公斤。


macross_sato wrote:
整個系統分為三大部...(恕刪)


內行喔!
ASRAAM wrote:
有個開始總是好的
但...(恕刪)


這東西我相信國軍能買單,我想規格應該是沒有問題。但實戰不是打電動,為了視野把鏡頭做在全車最高的地方,用一個潛望鏡突出來這麼高,戰場上槍林彈雨這又是精密零件不太可能裝甲保護,戰時只要一顆流彈或砲彈破片掃到或甚至撞到障礙物恐怕整個系統就完了。先不談電子系統大量使用都會有的妥善率問題,我是擔心這套系統真的上戰場後可能存活率不佳。我會比較建議除了潛望鏡外,其實車身各個角落還要額外安裝鏡頭,以免那根潛望鏡一中彈就把整套全景系統全部打掛,分散的鏡頭起碼掛了一個還有其他的鏡頭能用,不會一壞就整台變盲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