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2019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中科院2020年07月號「新新季刊」48卷3期、中科院2020年11月號「新新季刊」48卷4期

隨時披露的料資越來越多,看來,中科院海鷹眼雷達已經日趨成熟,整理一下目前手上關於這顆雷達的的資料

中科院研製第一套主動相位陣列雷達(AESA)已通過多項演習和測評,T/R器件採用砷化鎵(GaAs)半導體,已開發S波段到Ka波段的砷化鎵半導體放大器。

而氮化鎵(GaN)半導體功率器以S波段到Ku波段為主院,氮化鎵半導體的MMIC功率放大器晶片,S波段功率為65W,X波段為25W。利用內部天線耦合方式進行自我測試與校正,採水冷式散熱,散熱冷板有進/出水管路,T/R模組與散熱冷板間加入散熱貼片。

「海鷹眼」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使用功率1.2KW、由氮化鎵(GaN)半導體制作的低雜訊放大器(LNA)固態功率模組,射頻總輸出61dBm,具有數位補償 、帶通濾波器等後端處理,採用水冷散熱,已生產20套模組進行驗證。

看來,先前中科院一直是以砷化鎵(GaAs)元件在測試,如今製作20套GaN模組進行驗證,如果沒問題的話,正式服役的「海鷹眼」雷達應該會採用氮化鎵GaN元件。

「海鷹眼」雷達,採用S波段,工作範圍350公里,對戰機類目標探測距離200公里 ,波束能在水平與垂直向移動(透過機械旋轉達成水平360度掃描),能同時偵測追蹤500個目標(指定追蹤加上TWS),可探測戰機、無人載具、反艦飛彈等各類空中威脅;有每分鐘15轉與30轉等兩種速率,配備固態功率放大器、複合材料外罩以及縮裝的信號處理器。天線罩裡放置構成雷達陣面的T/R射頻單元,及後端信號處理單元模組,可快速抽換。

「海鷹眼」雷達前端的振子為八木(Yagi)天線,並以餽源線連結到天線後方的T/R單元。一般較小型、X(I)波段的空用主動性位陣列雷達的天線振子多採用槽形天線(Notch),而八木天線則常用於波長較低的UHF波段雷達。八木天線的指向性優於槽形天線,旁瓣較低。

搭被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的旋轉雷達系統也是同系列,改成波長較短的X頻。不知計劃放在「量產型沱江艦」上的「海蜂眼」會不會改用「海劍羚」上的旋轉式X Band AESA「海鷹眼」雷達?

中科院「海鷹眼」雷達
之前有看到某國在發展雷達
尋求以色列幫助時

除前端感測器的材質
與前級晶片對其的控制
的驗證

還要以色列幫忙

後級的軟體驗證
演算法驗證
數位信號操作修正

這裏面演算法應該不少
有艦艇的搖晃.........

等真的上艦吧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