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查到的資料,射程600公里的雄二E加上1200公里的雄昇飛彈,共用生產線,一年能量產131顆,類似美國的戰斧飛彈。
2000公里的雲峰飛彈一直是最高機密,不公開產量有多少。
既然都要源頭打擊,遠程壓制,遲滯後援部隊投入戰場,攻擊第二線的戰術目標,如機場,港口,彈藥庫,油庫等。
那為何不再想辦法增加產量?
這兩年防疫花8000億,前瞻也破8000億,沒錢增加飛彈產量來增加解放軍攻台的代價嗎?
這種做法最的理由是減少人員數量和訓練的需求,如果防空、反艦、對面打擊各自成立專屬的單位會重複投資不少的人力、物力,而且三者無法互相支援,一旦防空系統打完,反艦、對面打擊系統就容易受到空中武力反制,同樣的道理,一旦反艦飛彈打完,敵人登陸部隊上岸,防空系統反而變成被獵殺的目標,所以建立三合一飛彈系統是有其存在的理由。
這次CSIS兵推中也顯示出台灣反艦飛彈不足的問題,但是都已經買這麼多了,總不能無止盡的買下去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功能化,截長補短。
防空留下反彈道的 (例如,強弓),反艦留下打航母、大驅、兩棲艦的 (例如,雄三增程) ,對面打擊留下長腳和特殊性能的 (例如,雲峰),其他都用多功能弓三取代,專用對付戰機、中小型船艦、對方岸際目標,大量生產可降低成本,減少人員、系統需求,又可降低指揮參謀的複雜度,優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