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擁有能終結隱形潛艇時代的人工智能?

中國是否擁有能終結隱形潛艇時代的人工智能?

(德國之聲中文網)請不要被誤導:通過實現技術創新來強調自身的優勢,同時暗示對手無力反擊,這一直是心理戰的一個手段。而中方最近的表態,也應該主要從這個角度來考量。該消息最早由《南華早報》報道。

改變游戲規則的人工智能橫空出世
據報道,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工程師孟浩領導的團隊開發了一套人工智能系統,據稱可以將現代潛艇無法被發現的概率降低到5%。

這項研究發表在中國雜志《電子光學與控制》上。根據該研究,人工智能首次能實時評估來自各種來源的測量數據,例如聲納浮標、水下麥克風、水溫以及鹽度,並同時利用這些數據創建水下環境的動態地圖。

這項研究稱,人工智能還能靈活應對諸如之字形機動、誘餌部署、無人機等對抗措施。在計算機模擬中,該系統在約95%的情況下能夠成功定位目標。這將挑戰現有的潛艇偽裝和防御方法。另一項重要進展是,人工智能能夠將所有復雜的數據轉化為簡單明了的行動建議,供人類參考。這有助於軍事人員即使在緊張的情況下也能快速做出正確的決策。

由孟浩領導的開發人員希望在未來版本中,讓人工智能系統與無人機群、水面艦艇、自主水下機器人緊密協作。這將創建一個三維的、自學習的狩獵網絡,能適應日益復雜的隱形策略,並實時“掃描”海洋。

核威懾的這三大支柱旨在通過確保可靠的反擊能力,來阻止潛在的攻擊者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而如果出現能探測幾乎所有潛艇的人工智能,迄今依賴核動力潛艇進行戰略“捉迷藏”的海軍艦隊將面臨不確定的局面。

不容忽視的心理戰
軍事戰術不僅包括威懾,還包括心理戰。而此類報道顯然有利於鞏固中國在公眾心目中的戰略優勢。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展示其在戰略海域的軍事實力,例如台灣海峽、南中國海和東海。

迄今為止,中國潛艇主要從海南島南部的榆林港和亞龍灣基地淺水區出動。在那裡,它們很容易被敵方傳感器和偵察系統探測到。如果中國能控制通往太平洋的通道,例如,經由台灣及其周邊島嶼群,中國潛艇將能夠直接進入深水區,並可以更可靠地用作二次核打擊平台。

正因如此,近年來,中國大幅升級了海軍力量,在戰略要地海域裝備了雷達、聲納和浮標鏈,並試圖通過大規模的海上演習來進行威懾。

水下貓鼠游戲
盡管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西方軍事專家懷疑,這種新型人工智能控制的潛艇追蹤系統是否真會很快威脅到全球防御戰略。

美國海戰專家保羅·施密特(Paul S. Schmitt)對DW表示,雖然人工智能通過分析來自各種傳感器的大量數據從而支持人類決策,確實能使潛艇追蹤更加成功。然而,水下環境極其復雜,實施起來仍然困難重重。
(下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