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4112 wrote:問題是目前國內似乎沒有法令要求而自備儲能設備,需要額外成本沒有強制要求的話, 應該沒有多少廠商會多花這個成本建置 有一點點,但跟穩定供電所需要的容量比是九牛一毛。簡單說風電基本上並沒有啥增加整體供電能力的效果,主要只是能讓冬天少燒點煤而已。但按照風向和風速來說,冬季本來就是最不容易吸到燃煤污染的季節,這點讓風電能產生的環保效益大打折扣。理論上花點小錢把高污染的老舊燃煤廠更新一下,讓全年排污都能大幅減少,成本更低效益更高,並且這很可能還不是最划算的環保方案。怎麼看怎麼算,台灣現在硬要搞離岸風電完全就是個蠢到爆的投資。
Jimsung168 wrote:一家四口nt$1000/M電費,頂多漲三成就是多三百大洋支出。為了國家產業升級、為了少些環境廢棄物,這個漲幅我還能接受。我支持風電。 問題是你有分析過其他的產業環保改進方案嗎?
stunmaker wrote:目前有的再生能源發電...(恕刪) 這些並不是對於廠商需具備的儲能要求依目前的這些規範,其實廠商也不太需要建置昂貴的儲能系統想要讓廠商建置相當容量的儲能系統來協助電力調度除非修改法令,做到類似風場/風機的升降載率每分鐘不得超過銘牌值定額(個人猜測應該是裝置量)的20%這種標準不過我想以目前政府很怕廠商撤資的心態來看,應該是不太可能了
Jimsung168 wrote:一家四口nt$1000/M電費,頂多漲三成就是多三百大洋支出。為了國家產業升級、為了少些環境廢棄物,這個漲幅我還能接受。我支持風電。 如果只是電費本身的調漲,我想大多數的家庭都負擔得起但問題不是這麼單純電價會帶動所有的物價上漲電價上漲3成,整體物價可能會上漲1~2成也就是說您一個月的開銷如果是3萬,1~2成就是3~6千,一年就要多花3萬6千~7萬2千
過客4112 wrote:如果只是電費本身的...(恕刪) 過客兄,你好:經濟學中,有個合成的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對個體行為者不利,對總體也一定不利,電價上漲也是一樣。{電價up(個體不利) >> 節電商品、ESCO產業up >> 失業率down(總體經濟有利)}==========分隔線=============還記得原油3字頭漲到1百多的日子吧.當時每個波段的漲價預期都把後果說的天崩地裂,結果我們都活下來了...所以最低生活費的增加並非百姓活不下去的主因,但失業率(是)。百業凋零是產業升級未完善的漣漪..<<這是政府的100%責任(個人認為)中南部多以傳統機械、石化為主..面對著純電車的大鳴大放時代來臨聲控AI樣樣來!日內瓦車展「現場玩」《57金錢爆》用在油車的機械料件..會隨著油車的銷量萎縮,造成傳產的衝擊風機的在地化政策正好可以讓這些傳產有活下去的機會..曾經有個新竹的朋友說..老新竹人該感謝你們這些外地人,為什麼?因為竹科的興起,讓我們這些錯失讀書機會的人,都有工作機會,不會到外地流離失所..因為外地人多,讓新竹百工百業興盛不識字但會料理的開個麵館都有收入,更別說家有田地的,更衣食無攸。竹科的場景放到中彰投也是一樣的..因為風機產業在地化,中彰投的住民就算無法進入產業工作,但光是應付這些外地工作者的食衣住行..所產生的工作收入,那些上漲的電價已不足生活所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