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歷史課綱與101課綱的差異

yuffany wrote:
「意識形態之爭」這六個字未免太好用,
只要抬出這六個字,其他什麼黑箱啦、微調變大改啦,都變成不能追究的事情了。
我是不會拿意識形態來蒙蔽理性的判斷啦。

你還沒回答我這個問題:
是否只要意識形態對了,
「黑箱作業」以及「假微調真大改」這些不該有的舉措就變成可以支持的了?

我在#70那一篇可是已經回答了喔,換你回答了。

不好意思!這種問題我無從回答,因為意義不大!
1.這些只是藉口,根本就不是重點。尤其是「假微調真大改」,這也能成為反對的理由?
2.我不了解相關規定或慣例,所以無從判斷反對的理由是否合理。
3.假設把相關委員名單和會議記錄都公開,不黑箱了,然後呢?你們還不是繼續反對!

其實誰執政就把歷史課綱修成自己想要的,這就證明大家都是「黑箱」,所以扯別人黑箱,我覺得很諷刺!

我前面就說過:意識型態沒有對錯,應該相互尊重。
課綱最有爭議的地方在兩岸,其實我認為應該兩邊的立場都列入課本
並且把來龍去脈都說明清楚,讓學生充分了解,
這樣才可能互相尊重,減少藍綠對立。
台灣這些年沈淪的原因很多,但是藍綠對立絕對是重要因素!
chiashin wrote:
不好意思!這種問題..我前面就說過:意識型態沒有對錯,應該相互尊重。
課綱最有爭議的地方在兩岸,其實我認為應該兩邊的立場都列入課本
並且把來龍去脈都說明清楚,讓學生充分了解,
這樣才可能互相尊重,減少藍綠對立。
台灣這些年沈淪的原因很多,但是藍綠對立絕對是重要因素!.(恕刪)


贊成兩邊都要列入,讓學生自己思考辯證
但是
現在的問題不只是兩岸
甚至牽連到明清初
鄭成功,到底是不是屬明朝(中國)人,還是他來到台灣帶領台灣獨立變台灣人
這都有人可以爭議
接下來就是清朝,馬關條約之後
不一樣的意識形態,就主張不一樣的說法
如果兩邊的都要編,這本課本可能至少要兩倍厚

如果兩邊都要編
我建議
藍軍用藍字,綠軍用綠字
並排對照
(然後又會有哪一個先的爭議。。。)

chiashin wrote:
我前面就說過:意識型態沒有對錯,應該相互尊重。
課綱最有爭議的地方在兩岸,其實我認為應該兩邊的立場都列入課本
並且把來龍去脈都說明清楚,讓學生充分了解,

這就是我前面一直強調的事:課綱的制定應該來自於中立、包含各種史觀的委員會。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101課綱比較符合這個標準。

課綱的架構是一種零和遊戲,
例如台灣史該不該獨立成冊、大綱架構等,
但是內容的修訂就很有彈性了,可以顯現比較中性包容、折衷的史觀。
而從修訂過程來看,
101課綱可以簡單地歸納為甲案與丙案兩派之爭。
甲案有三個委員參與制定,丙案是四個委員。
兩案都曾獲得最高票,
兩派也都曾翻案成功。
這表示整個委員會的投票傾向是趨近中立,非一面倒的,
而召集人也沒有既定的立場。(兩次翻案都因為召集人的協助才能成功)
後來是因為丙案加入了比較多的教學時數彈性而獲得多數支持通過為「底案」。
雖然是以丙案為底,
但是之後還陸陸續續對於內容進行討論修訂,
因此不同派的意見已經融合在其中。
我認為這樣訂出來的課綱不會太離譜。

至於103課綱,因為成員不透明,
加上原本定位為微調,後來卻改了很多,
而且顯然超過教育部所解釋的三個微調面向,
再加上修改的部分很明顯呈現某特定史觀,
我認為這樣制定出來的課綱是偏頗不中立的。
新聞與時事版 = 謊言、偏見與反指標版

yuffany wrote:
再加上修改的部分很明顯呈現某特定史觀,
我認為這樣制定出來的課綱是偏頗不中立的...(恕刪)

如何定義中立
大家都說自己中立
誰說了算?
若以減少對立的觀點看來,
國民黨執政之下所修訂出來的101課綱,綠營反對聲不大,
那就是一種諧和了。
其實藍營也沒什麼反對聲,
(只有藍營的右派在檯面下有「民眾建議書」的動作,這個部分被教科書審定委員納入了)
本來應該是美事一件,各方都可以接受這個結果,
誰知道讓王曉波主導進行微調後,一切就變調了。
新聞與時事版 = 謊言、偏見與反指標版
dohan8850 wrote:
如何定義中立
大家都說自己中立
誰說了算?


我是這樣去判斷中立性的:

yuffany wrote:
兩案都曾獲得最高票,
兩派也都曾翻案成功。
這表示整個委員會的投票傾向是趨近中立,非一面倒的,
而召集人也沒有既定的立場。(兩次翻案都因為召集人的協助才能成功)


至於王曉波本人從來就沒說過他自己中立,
他很坦白的說他就是來「撥亂反正」的。
換句話說,他堅持特定的價值觀,而非尋求眾委員意見的折衷方案。
當他只是修訂委員之一時,這沒什麼問題。
但是當他是召集人時,問題就大了。
(除了少數上級指定的人員,小組成員基本上是由召集人物色的,所以召集人決定了一個小組的中立性)
新聞與時事版 = 謊言、偏見與反指標版

yuffany wrote:
若以減少對立的觀點...(恕刪)



卻是變得更好,更貼近事實

yuffany wrote:
我是這樣去判斷中立...(恕刪)


還有誰說折衷是好的

狼0226 wrote:
卻是變得更好,更貼近事實

是否更好,是否貼近事實,就牽涉到意識形態了。
如果太符合某一方的意識形態,對另一方來說就是完全違背事實。
於是衝突與抗爭就從中發生。
這並不好。
新聞與時事版 = 謊言、偏見與反指標版
yuffany wrote:
是否更好,是否貼近事實,就牽涉到意識形態了。
如果太符合某一方的意識形態,對另一方來說就是完全違背事實。
於是衝突與抗爭就從中發生。
這並不好。...(恕刪)


日本說慰安婦都是自願的,你覺得歷史該如何記錄這段史實?
波次坦宣言?已未戰爭?重點該放在"記錄史實"還是要顧慮到皇民的意識形態

皇民兩字在這裡沒有貶意,因為台灣本來就被日本殖民統治過五十年,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這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但這段歷史如何記錄,就關係到皇民用甚麼立場怎麼看待自己了(例如慰安婦到底是不是自願的?台籍老兵到底是不是被逼的,台灣光復到底該不該慶祝紀念等.....)

個人觀點,官方正史必須要記錄史實,民間野史可以各自陳述不同立場的史觀,正規學校教育應該是教正史而不是教野史才正常吧?(學生可以有自己的史觀,但學校總還是要以正史為準)

歷史從來都是勝者的歷史不是敗者的歷史,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相對於中國,中華民國是敗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勝者;相對於台灣,中華民國是勝者,大日本帝國是敗者,所以歷史該怎麼寫當然沒甚麼好爭辯的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