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和「台灣」兩個詞,無論就歷史意義和國際現實,都是互斥的概念。前者是蔣介石的流亡政權,也是在國際上已被除名的國家;台灣則是台灣人的家,也是台灣人一直想建立的國,先前有過「台灣民主國」和在海外成立的「台灣共和國」,可惜都未竟全功。所以,聲稱台灣是「中華民國下的台灣」,那就是自欺欺人。
蔡英文倒是說的很直率,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中國台灣。但說歸說,卻只敢在台灣境內說,而且從頭到尾都是說說而已,半步也跨不出去。這從她主導修正公投法,但仍不讓台灣人有自決權力可見一斑,此外,只要有「台獨」的活動和場合,蔡英文不但避之惟恐不及,甚至還打壓抵制。
國際知名媒體《BBC》18日用了很長的篇幅,報導了金馬獎的傅榆事件,形容傅榆「在說出這番話時,難掩情緒激動,台下的群眾則給予掌聲回應」,《BBC》以「國家認同」的角度切入報導,說台灣導演「期許獨立」;意思是說,「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但台灣人不希望把「中國」當作國家。
問題是,「中國」是簡稱,過去它也曾指涉是「中華民國」,如今它當然代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球有很多華人對「中國」的認同只是基於「文化認同」;但在台灣,過去的國民黨和現在的共產黨,都企圖讓「中國」的文化認同變成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只是很遺憾的是,蔡英文和陳明通似乎也有這種傾向,把原來不屬於台灣島的「中華民國」,硬要變成台灣人的國家認同。
選戰方酣,如今的民進黨選情可說是四面楚歌,揆其原因,蔡英文和陳明通硬要把「台灣」和「中華民國」湊在一起,造成台灣本土支持者意興闌珊有關。更何況,藍營也不會相信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具有多大誠意。
是不是幹過陸委會主委的人,腦袋裡都是「中國」?心裡面都在畏中恐共?不然,這場好好的本土選舉,怎麼搞得紅色赤燄漫涎亂竄,還手足無措。
英國廣播公司(BBC)國際台於22、23日播出台灣選舉特輯,特別點出中國在台灣大選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台灣在國際上受到的孤立。
BBC節目World Update主持人戴蒙(Dan Damon)在台北與倫敦連線,22日以「台灣選舉前中國陰影籠罩」(China Looms Large Ahead of Taiwan Elections)為題,探討即將登場的九合一大選。
外交部長吳釗燮在節目中受訪表示,中國試圖排除台灣參與國際事務。台灣被排除參與聯合國數個功能性組織,也被數個區域組織排除在外,國際企業被迫稱呼「台灣」為「中國台灣」或是「台灣,中國的一省」,這就是台灣的處境。
他表示,中國持續將官員安排進重要國際組織,像是在聯合國的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最近中國籍主席失蹤的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中國控制這些國際組織,排除台灣參與。
吳釗燮指出,台灣不是一個小國家,卻被排除參與國際組織,無法做出貢獻。這不是台灣的問題而已,這是國際問題。
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在節目中重申,台灣的兩岸政策相當明確,就是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符合國際社會期待與兩岸人民福祉。政府不變的立場,就是要維持一個穩定、一致、可預測的兩岸關係。儘管目前兩岸交流是歷來最少,政府仍希望兩岸能在對等、互相尊重、不涉政治前提的情況下,坐下來談。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介正受訪,點出九合一選舉的敏感時機點,解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何對台立場強硬。
他表示,九合一選舉正逢中共改革開放40週年紀念活動將在12月進入高潮。接下來的2019年,中共將迎來建政70週年。2020年設定目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是共產黨建黨100週年;2022年是習近平結束第2個5年任期。因此,在接下來的5年當中,中共對台態度不能軟弱。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前處長司徒文(BillStanton)受訪則指出,台灣必須持續自我防衛,並理解所面臨的危險。他認為住在台灣很愉快、社會安逸,但是民眾的憂患意識不夠。現在的政府注意到了這一點。事實上,就他所知,現任總統蔡英文是唯一提到國防必須扮演威懾角色的台灣領導人。
司徒文也表示,台灣的防衛能力比部分人士認為的好,且越來越好,他認為美國的政策也有一些發展,至少據媒體報導,美國已決定讓國防科技公司直接與台灣的國防公司打交道。不久前,美國也批准一項台灣需要的軍售案。
他也表示:「我認為若我們拋棄台灣,將會是世界末日。」35年來,台灣人民從貧困走向繁榮,從軍事專制走向民主。台灣是優秀的國際公民,即便不是聯合國成員,但台灣仍遵守聯合國規範。所以在很多方面來說,台灣是一個很棒的國際夥伴。
司徒文表示:「我們(美國)努力在伊拉克奮鬥,稱是為民主而戰,現在也仍插手敘利亞事務,如果我們願意參與那些戰事,上帝知道,我們也願意為台灣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