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axist wrote:那個年代後壁高中的...(恕刪) caraxist wrote:那個年代後壁高中的大盤帽是真的圓盤帽喔不是德式軍官帽就是戀戀風塵電影裡走在鐵軌上戴得那頂 記得高中大盤帽還有留著改天找出來拍一下
民國六十幾年,還是在鄉間讀小學時候……平常是打赤腳活動,只有上學或重要場合才准穿球鞋。鞋底是有許多大大顆粒狀的樣式,小朋友都稱此款鞋為"奶頭鞋”,父母告知一雙鞋至少要穿三年以上才讓更新。學校的夏季運動褲,就是一條黑短褲,也兼內褲穿。太子龍卡其學生制服是套擁有多功能的衣服,不論是上學、參加婚喪喜慶都是穿著它,甚至年節送禮,尚不失禮數,我家就收過幾次了,不過一定是大一號款的。若想在學校福利社買包小王子麵來解饞只須花一元。不過切記要小心行事,否則身旁鐵定會圍了一大群同學索食,你走到那裡,這群人就跟到那裡,直到吃完食客方才散去,最後剩下的一點調味粉還要再泡上開水喝,一飲而畢!才算盡了國民義務。百吉棒棒冰買一根也只消2~3元,棒棒冰的頭部可以扭開再分享給同學,這又會造成一群人圍住來索味要食,因僅有一支,在扭開的瞬間一定是伴隨著鎮鎮爭吵聲。在秋收後春節前的田野間常有共匪宣傳單可撿拾,這是小孩賺零用錢的重要機會。一張可向學校或警察局換取一元獎金,但師長嚴重警告不準偷看內容,否則父母會被抓去關。小孩間常常因為同時看上了一張共匪宣傳單,而爭辯歸屬權,吵吵鬧鬧不止!最後需要大人出面才能排解紛爭。客廳即工廠。代工做串聖誕燈泡活,甚是好賺,一包十元。孩童的小手靈活,只費一個多小時即可完成,反觀成人擁有一付大手大腳,手腳功夫倒來的不利落,兩小時後十元方能入袋。曾經完全不知道什麼叫藍綠,本省、外省……族群融合的時代。大家一起打拼,肯努力就有收穫的年代。困苦但覺得有希望的年代!懷念,但如童年再也喚不回了!
鄉下人家 wrote:民國六十幾年,還是...曾經完全不知道什麼叫藍綠,本省、外省……族群融合的時代。大家一起打拼,肯努力就有收獲的年代。困苦但覺得有希望的年代!懷念,但如童年再也喚不回了!(恕刪) 這是那個時代的最真實的描述;我一位出身南部深綠區的大學同學,說在台南鄉下許多廟宇都插滿了國旗,不是政府要求的,而是他們認為國徽的12道光芒可以讓邪魔不敢靠近.看公視電視劇"燦爛時光",導演鄭文堂醜化50,60年代的外省族群及政府,而現在的年輕人卻信以為真...這種為政治及經濟利益服務的媒體及媒體人,不計整個社會付出甚麼代價的撕裂社會,真是令人唾棄.
susumu945 wrote:這是那個時代的最真...(恕刪) 民國60年代,距離老蔣來台施行的"375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時隔不到一代,台灣在日據時代大量的佃農得以翻身種自己的田,對老蔣及國民黨的感恩是發自內心的;誰會想到,又過一個世代,台灣農民變的視國民黨如寇讎,這都是當年日據時代地主為班底的綠營,洗腦分化造成的;可見統治階層對那些程度不高的人民太好沒啥用,沒幾年就忘得乾乾淨淨還過河拆橋....台灣諺語,吃果子拜樹頭,台灣人是果子吃完樹照砍.
民國六十幾年,是個怎麼樣的時代..因兩岸還是戒嚴勘亂時期.金門還是前線戰地..所以服兵役訓練都很嚴.只要是逃兵都是唯一死刑..刑法也是速審速決.連沒殺人的結夥搶劫也都是死刑..從沒有像今這種能教化兩公約之事..所以民國六十幾年,是個生活樸實治安良好的時代..
MING510 wrote:民國六十幾年,是個...所以服兵役訓練都很嚴.只要是逃兵都是唯一死刑..(恕刪) 不至於啦!我六十幾年當兵就遇到一個40好幾的"回役兵",抗壓性太差,逃兵判刑後回到部隊又逃,不知幾進幾出了,2年的兵還沒當完;連上一個師大附中沒畢業的三年兵,在金門逃兵,金西守備區雷霆演習,抓到後也只管訓一個月(役期照算),沒事.拜託要造謠,再過三,四十年,等四年級的死得差不多再來扯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