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sc wrote:明明是你一直在想要跟大家說,台灣用的語言跟文字,跟現在的中國大陸沒關係不是嗎???而且一直在換名詞也是你!!哇哈哈~~順便幫你維基了一下亞洲大陸~~ 誰說跟大陸無關的,你嗎?文字早在中國還沒成立的時候就存在的
roachc wrote:唱秋 聳鬚『聳』在康熙字典上沒有(類似台語唱)這個讀音也沒有這種涵義喔!(恕刪) 康熙是滿族入主中原後的清朝。閩南語是漢語,漢人是漢滿不兩立,要反清復明耶!( 還記得韋小寶吧?)…幾千年來,漢語有上百種吧?都可以用漢字、漢文對應。「聳鬚」…看字意,就是囂張/臭屁的樣子,也可能是生氣…因為漢字、漢文本來就可以對應幾百種漢語發音。不管客家話、廣東話、浙江話…哪個北京以南省份的發音都可對應。但推行白話文之後,是以「滿清官話」的發音,很多新名詞就沒有閩南語繼續對應了!但廣東話更早國際通用…過去在美國、新加坡的華人主要都是講廣東話吧,還是有繼續對應新名詞。漢語有上百種,推行「國語」能選擇的漢語只有 廣東話、滿清官話 這兩種可挑,蔣中正是浙江人也沒選浙江話當國語。但為了要所謂漢滿蒙回藏苗傜五族融合,變成「中華民族」,就還是用滿清官話做為國語,孫中山講廣東話,蔣介石講浙江話,袁世凱講河南話?若沒寫漢字,三人各自講的漢語根本聽不懂,知道為何國父革命要十次才能成功了吧?知道為何要以「滿清官話」推行國語了吧?
呵呵呵...首先問問580,「𪁎」是什麼鳥?竟然unicode不支援?這就是托古派鬧到進退維谷的原因:首先,這是「維基百科」說的:再來,你這句話不就自己打臉了嗎?你不是一直堅持每個閩南語音都有對應的漢字?能不能自己先梳理清楚?==========分隔線==========接下來,就要來說這「𪁎趒」了:這是「教育部常用閩南語辭典」的解釋--輕浮而不莊重:和「囂俳」--形容人的行為舉止放肆傲慢--差了多遠?先說到這裡。
RentHA wrote:漢語有上百種,推行「國語」能選擇的漢語只有 廣東話、滿清官話 這兩種可挑, 官話/北方話/華語是七成漢人的母語其書面語白話文從宋元明清以來透過話本小說發展了一千年,語文對應相對最完整,是眾多漢語中最成熟的書面化口語。相對而言,廣州話的書面化到1990年代才大致完成,閩南語文字則多處於學術討論階段。國語只可能是官話,事實上只在腔調上有北京南京之爭,所謂新舊國音的發展。
呵呵呵...咱們再來看一看「𪁎趒」:先看「𪁎」:【字彙】先彫切,音消。鳥名。形容雄性動物發情的樣子你明明是一隻鳥,怎麼會發情?嘻嘻嘻...難怪大家都要喝「大雕」、「鳥頭牌愛福好」。這樣子的辭典是在搞什麼鬼?劣者問了,它說:「我有辯解,就在你貼的圖裡」。雕兄,這個辯解可是你無法承受的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