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管控的原因是因為某些高端科技牽涉到1)軍事運用或是2)廣泛民生資訊.所以,我想我問的的問題並不在美國提供什麼生產工具或技術對台積電或台灣其他科技產業有多麼必要,而更在美國角度上,我們手上到底有多少技術/產品,對他們而言是會造成上述兩項考量的,以及這些技術是在什麼情況下才能拿到,以此來決定台灣科技產業中的那些部分/企業是要被管控的。如果被選定的目標有的技術其實不太跟上述兩項有關係,卻說因為技術仰賴美國或是剛好終端產品大都賣歐美去而連帶受到管控,我認為這是過度的保護主義,上述原因並不會合理化這種情況。
b. 儘管美國諸如谷歌,蘋果等科技業巨擘老早站邊站好了,但歐美科技業並不是他們政府的化身,不僅他們也得要考慮跟我們同樣的問題,自己的技術/產品跟歐美國家政府有多少關係?才能動員因應。在這個問題上,從美國多個科技業者聯合上書川普"欸你這樣讓我零件要買很不方便欸"之類的可以看到,就是歐美的中、終端產品商也還在上述問題上跟政府拉扯,不是所有人都能很順利的找到替代的供應鏈路徑(而我也沒說中國製造替代不了,只是很難),他們不願意放棄現有的。如果付錢的那位都不見得下定決心,那麼台灣的科技製造業,又有什麼理由不將我們的半成品繼續往中國送呢?何況並不是所有的半成品都是為了應付歐美需求,也有滿一部分是用在中國市場內需。台積電轉吃美光單子的例子難道不是因為付錢的下定決心直接跟他們下達命令嗎?這並不是單純的因為生產優勢比較下所做的普通轉單決策與供應鏈外移,而是政府高度介入市場產生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科技產業需要根據自己的技術跟業務做衡量,有沒有可能在這波高度介入下受到衝擊,然後去做因應。所以,現象上是普通的轉單或是遷廠等等,實際上跟衡量自己能力站邊沒有太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