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o1958 wrote:原因在與台灣人自己當老闆,若是換成外國人當老闆你再看看薪水如何。 外資都給高薪是都市傳說,呵呵。雖然跟產業有關,但是想想台灣會被外資看上的原因的話,就能看出該都市傳說有多少真實性了。對了,外資裁員可是比台資企業兇狠的喔
FemcAT wrote:外商來台灣要投什麼?...(恕刪) 臺灣外商投資窗口?被比下去http://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page.aspx?id=28481吸引不了外商,現有的也留不住,特斯拉2009年撤離臺灣http://news.tvbs.com.tw/china/529243至於特斯拉來臺設分公司,成效如何?是另外一個課題我也很納悶為何外資不來臺灣投資產業(不是買股票)不是說競爭力多好,環境宜居,但看到的常常是保護主義,保護國內財團,比如現在討論的,外國遊覽車製造公司VS 臺灣拼裝車,臺灣拼裝車產業優絕對不是它的問題,是駕駛的問題。另外臺灣連工業區土地,也拿來屯地炒地皮,不是來蓋廠房,真是奇特
台灣人均所得沒有倒退,是貧富差距變大了。再加上物價上升,導致實質購買力逐年下降。分析原因,可以從全球化的大數分布與國內產業轉型無力兩個面向進行了解。前者,就像是聯考,念國中第一名的學生,可能只是高中的第10名,大學的後半段,社會的基層,全球化讓成功的機會變多,高度競爭也讓所得增加的機率變小。全球化發展的越快,貧富差距就越明顯。這是全世界層面的問題,不僅僅侷限在台灣。後者,由於國際發展的變遷,以往替先進國家代工的傳產勞動密集,逐漸轉換到資本與技術密集的高科技,台灣從製造業為本,逐漸轉型為服務業為主的社會。然而,台灣缺乏足夠大的內需市場與國際觀光市場,導致服務業薪資無法有效提升。以上是大環境的變遷,而台灣本身的國家/文化認同問題導致民心缺乏團結,政黨內鬥,資本外逃,投資停滯不前等等。長期處於不安全的心理狀態,人民逐漸將視野侷限在眼前能夠掌握的事物上,說好聽是[小確幸],說難聽是[畫地自限]。有能力的人移民海外遠走他鄉,沒有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成為各種小團體,進而互鬥求生存。同時,由於數十年的優渥生活與少子化現象,台灣年輕人的目標不再定位在國家社會的發展與提升,而是牟取個人的最大福利,導致高學歷的專才,無法轉換為組織的產能與效率。造成個人能力強,團隊力量弱的奇特現象。
nickmice wrote:台灣人均所得沒有倒退...(恕刪) 臺灣的人均所得要跟韓國、新加坡、香港比,很慘,看不下去,物價的上漲就沒在跟你客氣,房價臺北漲三倍、臺中兩倍,機車也快漲三倍了教改讓百分之九十幾以上的人成為大學生,失敗的教改,會不會讓有些人眼高手低,尤其是原本應該是從事產業技術人員,不適合從事專業研究人員,看不起產業工作,一出校門就背負幾十萬的學貸負債,我接觸的現在的年輕人也是很拼,好幾份工作,但是過勞而沒有未來。僵化操縱的匯率政策,臺灣利率連十幾貶,神奇的又升值成為強勢貨幣,以前有提過,臺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張忠謀建議比照日韓臺幣貶值,央行說貶值有利於出口,但不利進口物價,彭總每次以貶值會帶動物價上揚為由,臺幣多年來採升值策略,但是奇怪的,進口成本降低,但臺灣物價還是一直漲,廠商賺匯差又賺漲價,例如紐西蘭奶粉進口,免關稅臺幣升值,還是上漲。美國聯準會往往利率升息美金就升值,降息就貶值,臺灣央行不一樣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162最後就是藍綠沒有對立常有合作,臺灣政府貪瀆時有所聞,政策上高雄捷運、BRT 20億砍掉重練、核四四千億建好封存,很多怪怪的燒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