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與中國大陸在今天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只需再經過國會批准等程序,這項自貿協定即可正式生效。
中國大陸商務部長高虎城和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尹相直,今天(1日)在首爾代表兩國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將在未來20年期間,撤銷金融及電子商務等22個領域、9成以上的關稅。南韓表示,韓國的GDP,未來10年將可因為中韓FTA增加1個百分點。
中韓FTA涵蓋的領域,包含對台灣影響較大的鋼鐵、工具機、面板、石化、紡織和玻璃等產業,但是沒有包括汽車和稻米等敏感項目。
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這項自貿協定實施後,未來10年期間,南韓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約1個百分點。
南韓與中國大陸於2005年啟動有關自貿協定的民間共同研究,2012年5月正式展開談判,經過14輪協商,終於在2014年11月宣布結束實質性談判;2015年2月25日,雙方簽署初步的自貿協定,今天正式簽署協定,只需再經過國會批准等程序,這項自貿協定即可正式生效。
中國對韓國的四大產業開放程度不如預期,像是面板業要到第十年才零關稅,石化產業包括韓國出口到中國的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以及聚苯乙烯(PS)關稅下降的幅度不大,降稅時程也拉長。敏感項目像是汽車跟稻米根本沒有開放。看起來,台灣可以鬆口氣,「壓力稍微解除,」經濟部次長卓士昭也說。
但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提醒,關鍵看點是大陸。「這是一扇展示櫥窗,展現中國有簽訂高標準與成熟FTA的能力,」他說。
李淳認為,中韓FTA除了有聯韓制日的效果,對兩岸貿易協定延宕的台灣造成壓力。這個華麗演出最重要的觀眾是美國和歐盟,那些懷疑中國有高度自由化決心的國家與經濟體。中國預期這個演出得到的,不只是掌聲,還可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拉攏同盟。
相較於中國過去簽訂的雙邊FTA,中韓FTA內容牽涉環境、電信、金融、電子商務、物聯網、影視產業合資合拍以及政府採購合作、投資自由化等議題,李淳說,「(中國)以前的FTA都沒有,這次高度成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