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天安門」,
我的看法是,當時老共開始改革10年後,制度轉型,經濟發展,部分國企民營化,衍生出如樓主提到的貪腐、物價飛漲、原國有企業鐵飯碗消失,失業問題....,
學生和人民不滿,期待全面「西化」,認為沒有「民主」無法落實改革(參考魏京生),而有這次民運的產生,
但是「期待一次運動」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必須逐步打根基,例如學生回到學校推動「校園自治」作為開始,
部分理性的學生和學者有這樣的認知,
但因為參與民運的群眾、學生已經累積多年的不滿,而學生中越是「鷹派」的越能掌控群眾,
於是錯過多次可以和「老共」溝通、獲得部分成果後退場的機會,
而老共的改革派和學生溝通,希望學生退場,要學生相信改革需要時間進行,老共的改革派怕「脆弱」的改革剛剛萌芽就被舊有勢力破壞,但是學生中的鷹派無法認同,甚至希望「流血」喚起民眾打到現有政權,
當老共的改革派無法說服學生,換老共的鷹派處理,於是結果就是「武力清場」。
nickmice wrote:
感謝樓主的分享!相...(恕刪)
由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天安門」 中,
對於天安門廣場學運,並不是如外界描述如此「神話」,
學生有「熱血」挑戰現有制度求變是好,但是學生本身缺乏「民主素養」,
民運組織內「爭權」、沒有「民主程序」來產生「有組織的領導」,沒有少數服從多數等投票的基本概念,
當學生中的鷹派只想靠「極端號召」爭群眾支持,以「絕食」來「施壓」政府妥協,而不是靠「民主協商」,
學運的失敗是可預期的,不是被鎮壓,就是拖垮中共政權,讓中國陷入崩裂。
來自學運領袖封從德的訪問,可見現場指揮權的混亂,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