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tars wrote:
你這個叫做流程不一樣,所產生的過程也就不一樣
你貼的那兩張圖
不是都是現有系統
還需要開發什麽
最多就你愛說的API介接
就你的流程圖串街金流
是不是都有物流選項要不要開啟
沒開啟就另外做
有開啟就一起做
我看不懂你這個問題是想問什麼
我那幾張圖都是從金流公司的API文件擷取出來的
也就是照著API文件的流程圖寫串接程式就行了
那是金流公司的文件,不是物流公司的文件
口罩預購系統,顯然不必做追蹤233萬筆物流功能
(要做的是統計每個超商分店該配送多少口罩的功能)
所以你所謂的物流選項要不要開啟我也不知這算什麼問題
在程式開發上
金流歸金流、物流歸物流
若金流和物流沒有綁在一起的話
物流的部份有機會少做工
(產生物流單號後不追蹤物流狀況,讓使用者去物流公司網站查)
但金流物流要綁在一起的話,會變得連少做工機會都沒了
例如本來要寫國語作業(一個本子)、英語作業(一個本子)
若有某本子叫"雙語合一",國語和英語作業都在同一個本子
標榜有個特色叫"中英對照",讓你同時學會同個東西的國語和英語
同個東西的國語和英語一起學會,聽起來很棒吧!
本來分成兩本時,你要寫國語作業100行、寫英語作業100行
用了這個雙語合一的本子後,國語寫100行、英語寫100行,不會變少
本來要帶2個作業本,變成只帶1個作業本,算是變的"方便"一些
又本來分成兩本時,英語作業(不受重視)是有機會偷懶不必寫的
但採用雙語中英對照的本子後,變得英語作業也必須完成、不能偷懶
那「只要一本,同個東西的國語和英語一起學」這算不算好棒棒的功能呢?
站在家長的角度覺得也許還不錯,但站在學生的角度作業量並不會減少
而且本來英語作業還有機會偷懶少寫,雙語合一後反而變成非寫不可
sunstars wrote:
你有很確定一萬多分的大包裹中的小包裹裡面都沒有貼標籤嗎?
當然標籤有很多種方式。
已知就是要先去超商應取貨小白單
若小包裹和小白單最有數量有差異,責任要算誰的
不要要算無辜小店員吧
聽你的意思是:
把這些預購的口罩變成233萬份指名的小包裹
然後再把這233萬份小包裹整理成一萬多份大包裹?
那233萬份的物流標籤列印了之後,誰要貼?
如果雇用233個人來貼,每個人要貼1萬份小包裹
弄個自動把口罩打包並自動貼標籤的機器?
不知要搞幾條這樣的封裝線?須時多久?
這個工程比串接金流系統還要更大N倍吧
以上只是討論"誰要貼標籤"
還沒討論"誰要把233萬份小包裹整理成一萬多份大包裹"
「已知就是要先去超商應(印?)取貨小白單」
看起來說的是採用目前做法要先印取貨單
但採用"取貨付款"(指名包裹)就不用印取貨單是吧?
233萬人份口罩,全國11500個超商門市
平均每個門市要處理200人份
(有些熱門門市可能會處理到500人份或更多)
指名包裹要讓超商店員從這麼多份包裹中找到取貨者的
然後還要做收現找零的動作.... 店員會瘋掉吧
取貨單的情況下
拿一份口罩給顧客(不用找包裹)、也免收現找零(及分辨偽鈔)
「若小包裹和小白單最有數量有差異,責任要算誰的」
在指名包裹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發生包裹遺失的事情
那如果收到假鈔,責任又要算誰的?
(採先付款就不會有收到假鈔的問題)
不過要印取貨單這件事
看來還是萊爾富做得比較好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889/taiwan-mask-2.0-cvs
不想領小白單還要排隊?萊爾富推App領口罩
sunstars wrote:
我們在金流系統開帳後的一些API及資料庫
你怎麼又從後台跳到前台去了
你以為金流公司平常會放機器閒置的嗎
所以平常超商就沒物流嗎
若能有233萬筆物流配送,代表每筆都能追朔,不是對大家責任都清楚嗎
且是因為政策關係所以要一次那麼多筆
那不會弄可以分梯每天配送的領口罩政策嗎
我不知你幹嘛要提到前台後台
但不管前台後台,串銀行或串超商也都有類似的流程要跑
先前你認為串接銀行金流時,銀行要做"設定"
但你的"設定"這用字太模糊了,你一下說資料庫、一下說人工確認
銀行(或超商)那邊就是開帳號和給API文件,銀行不用改什麼資料庫
若有什麼要人工確認的地方,串超商的情況也一樣會有
不會因為我同意串銀行要做設定,於是你就得證串超商不用做設定
所以銀行(或超商)要在前台後台做什麼事(我不知道你指什麼)也並不重要
看你把金流233萬筆講的負荷很重
但物流233萬筆卻講的沒什麼差別似的
你說的東西也是可以調換角色的
「你以為金流公司平常會放機器閒置的嗎」(你的意思是金流公司要為此增加一些機器?)
--> 那你以為物流公司平常會放機器/人員閒置嗎 (物流公司不用為此增加一些機器/人員?)
「所以平常超商就沒物流嗎」(你的意思是加上233萬筆物流只是順便多處理一些?)
--> 所以平常銀行就沒金流嗎 (加上233萬筆金流難道就不是順便多處理一些?)
基本上金流的233萬筆都是電腦系統在處理的
物流的233萬筆免不了還是有需要人工處理的地方
就算全自動化好了,也還要靠機械處理
在處理效率上還是比不上金流系統電子資料交換
金流233萬筆(電子數據)還真的沒什麼
但物流233萬筆(實體物品)就會很嚴重了...
(例如雇用233個人來貼標籤,每人要貼1萬份包裹)
先付款再取貨 vs 取貨付款(指名包裹)
前者大幅把233萬筆物流量簡化到1萬多筆而已
等於節省了99.5%的物流數量
指名包裹233萬件就算分梯成7天處理
每天也還是要處理33.3萬件
你主張233萬筆物流實在沒什麼
但對照你把233萬筆金流看得負荷很重
不知你衡量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