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模擬一個類似上述星戰情節的作戰情境,來說明這在戰略上的意義。
隨著台海安全環境的惡化,美、中之間的戰爭迫在眉睫。
某天,位於沖繩的美軍嘉手納空軍基地雷達突然出現大批解放軍戰機,F-15戰鬥機群立刻起飛攔截,快接近目標時敵機卻突然從雷達幕上消失,當F-15機群還在空中巡弋不知發生什麼事,就接到基地遭到大批飛彈攻擊的訊息,機群立刻掉頭返回基地,此時被雷達鎖定的警告聲突然響起,長機環顧四周,發現僚機一架一架被擊落。第一島鏈,甚至遠到第二島鏈的制空權,就此落在解放軍手中。
等離子體的隱形效果,是進入外太空的太空船返回地球時發現的。太空船進入大氣層後通訊中斷,與指揮中心失聯,雷達幕上也看不到。事後研究,是由於太空船速度太快,與空氣劇烈摩擦,以致溫度升高在太空船周邊形成等離子體鞘套,而吸收、衰減、折射、反射、散射電磁波,我們用「吞噬」這個詞彙來形容好了。電磁波被等離子體吞噬後無法傳出,無線電無法通訊,雷達也搜索不到,必須等升起降落傘,太空船速度降低後才恢復。這就是所謂的「黑障」。
黑障造成飛行器重返大氣層的困擾,但也給科學家們靈感,如果能在戰機外包覆一層等離子體,不就能讓戰機在雷達幕上消失嗎?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競爭激烈,雙方都競相投入這個技術的研究。
然而美國很快發現,這個理論上行得通,實驗室也做得出來的技術,落實到武器化時卻困難重重。高耗能與設備巨大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1970年代美國終於放棄,改採特殊造型降低雷達反射面,同時用特殊塗料減少雷達回波的方式設計隱形戰機。全平面造型的F-117戰機於是出現,並且在1990年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大放異彩。
不過全平面造型的隱形效果是犧牲氣動力性能換來的。F-117飛不快也飛不遠。之後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可以更精密的計算雷達回波,於是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的F-22與F-35落地,開啟第五代戰機先河。現在中國殲20與俄羅斯的SU-57等隱形戰機雖然出現,一般仍認為美國的F-22與F-35是最佳五代戰機。
俄羅斯則一直沒有忘情等離子體技術,蘇聯解體後仍繼續研發,也曾傳出突破的消息, SU-57據傳就用上了等離子體技術。不過,從俄烏戰爭中俄國空天軍使用SU-57的謹慎態度來看,他們對這款隱形戰機的信心似乎並不太夠。
由此不難理解外界對該報導持質疑態度的原因。等離子體隱形技術是軍武界的聖杯,美國與俄羅斯都做不到或做不好,中國真能解決?質疑並非不合理。
2020年中國發射4枚陸基反艦彈道飛彈,其中2枚成功擊中西沙海域的移動靶船,證實中國彈道飛彈可以打到數千公里外的海上移動目標,而且終端速度是10馬赫的高超音速,標2與愛3都攔不住。中國成功研發反艦彈道飛彈,意味著已有穿越黑障的解決方案。2023年,神舟15號載人飛船返回,中國官宣即宣布已能在穿越黑障時穩定追蹤,表明中國在航空器返回大氣層的測量難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黑障與等離子體研究雖然不能畫等號但有關聯,看來中國在相關研究上的著墨頗深。既然已突破黑障難題,則突破等離子體隱形技術也將不令人意外。隱形效果真正的意義,並不是誇張的「四代機秒變五代機」,而是這種隱形技術可以讓戰機採用較佳的氣動力布局,而擁有更佳戰力。傳說已久的轟20會採用這種技術嗎?或許不久後就將揭曉。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從其他渠道找到的一些資料:
據領導這項研究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西安航太動力研究所等離子技術中心發言人譚暢表示,這種技術解決方案很快就會應用到各種軍用飛機上,以滿足中國先進軍事裝備的需求。《南華早報》則稱,這種等離子體隱形技術將成為軍事上的游戲規則改變者。
中媒《網易新聞》引述分析人士指出,等離子體隱形設計在進一步實用化後,中共尚未公布的轟-20可能會大幅改變其氣動布局,新的外型或許又要超出外界的想像。當然也有可能維持飛翼氣動布局,但隱形性能可能要比以前預估的更高出1-2個等級。
分析進一步指出,中美兩國除了擁有5代隱形戰機之外,還有大量非隱形的4代戰機,比如中共的殲-16,雖然大量使用5代戰機的電子技術,但沒有隱形設計,只能屈居4.5代戰機,如果有了等離子體隱形技術,現役的4代戰機很快就能擁有5代戰機才具備的隱形性能,這也是為何媒體要將等離子隱形技術視為游戲規則改變者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