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斥賴清德不紀念“光復節”意圖建構台獨史觀 學者:台灣主權未定有自己多元史觀
2024年10月26日鍾辰芳
華盛頓 —
台灣總統賴清德星期五(10月25日)赴金門紀念“古寧頭戰役”75週年,但中國政府卻批評他沒有在這天紀念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光復節”,是有意為其“新兩國論”虛構歷史依據。有學者說,1945年的10月25日只是日本對國民政府做出軍事投降,並未涉及台灣主權;台灣發展至今已有多元史觀,並非中國官方一貫堅持的“大中華”史觀能單方面認定。
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軍隊接受日本軍隊投降後隨即在台灣展開統治,隔年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將此日定為台灣光復節。
2000年,民進黨籍的陳水扁擔任總統實施週休二日後取消了7個公定假日,其中之一便是10月25日的“光復節”。
台灣不能讓外部勢力改變未來
賴清德總統在“光復節”的79週年當天在金門參加紀念“古寧頭戰役”活動,並稱此戰役是台灣軍隊阻止共軍進犯、保衛台海和平的第一場勝仗,“古寧頭戰役讓我們明白,民主自由並非理所當然”,他說,台灣人民珍惜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能、也不會讓外任何部勢力,改變台澎金馬的未來。
不過中國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當天卻批評賴清德政府“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淡化否認”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反而宣揚美化荷蘭及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妄圖以此構建'台獨史觀',抹滅先烈功績,粉飾殖民統治”,“為其'新兩國論'虛構歷史依據。
對於國台辦的說法,非政府組織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客座研究員江旻諺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這次國台辦的批評基本上都和以前一樣。
“他們一直以來都是以這種大中華史觀的方式來對待台灣的現狀,但這其實並不是台灣的現狀,也不是台灣歷史上的客觀發展事實。”他說:“對台灣來說,台灣的主體性,或者說,從台灣人出發點的歷史,其實是多元的,並不是只有單一的大中華歷史而已。”
台灣歷經殖民統治有多元史觀
目前在喬治亞州立大學政治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江旻諺說,賴清德的這些發言和以前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他基本上只是依循著民主化以來,在台灣社會上自主長出來,而且是更符合、更貼近台灣歷史發展的這種歷史觀的認知,” 江旻諺說。
他表示,由於台灣經歷過許多政權的殖民,台灣這塊土地上有非常多不同的族群。
“每一個族群它可能有自己的過往、有它自己的歷史詮釋,或者是歷史上因為諸多政治關係所累積下來的問題跟挑戰,但這些終究還是會透過民主的製度去解決,然後會有一個台灣人自己共同體的形式去找到問題的解方,” 他說。
台灣主權並未“歸還”中國
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歷史系教台灣歷史的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關於被中國共產黨及國民黨稱為“光復節”(Retrocession Day)所涉及的爭議,“問題在於1945年10月25日那一天,台灣的主權並沒有被'歸還'給中國(中華民國)。”
他說,那天只是日本軍隊對中華民國軍隊做出的正式軍事投降,如駐日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幾週前(9月2日)在《一般命令第一號》 (General Order No. One)中的規定。
韋傑理在給美國之音的電郵中說,依據《一般命令第一號》,麥克阿瑟將軍只給予中華民國軍隊「臨時行政管理權」(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control),關於這個日本前殖民地的主權,將等待結束二戰在太平洋戰場的正式條約來決定。
“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錯誤地將它重新解讀為‘交還’或‘歸還主權',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說,國民黨政權於是對台灣及其周邊島嶼實施了“事實控制”(de facto control) ,但在國際法之下,這並沒有構成主權的擁有,因為那仍然未經決定,必須等候舊金山和平條約來決定,許多有名的美國政治人物,包括麥克阿瑟將軍自己,甚至主張聯合國對此舉行公投,只是後來一直沒有實現。
美國立場為台灣地位“未定”
“正如外界所知,” 韋傑理說:“1951-1952年的舊金山和平條約只決定了日本將它對台灣的主權讓出,但並沒有決定‘給誰’。許多參與者主張,此事將在適當時間'依據聯合國憲章'來決定,而那個憲章強調的是自決。”
也因此,韋傑理說,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立場便成為:台灣的國際法律地位是“未經確定” (undetermined)的,在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及《台灣關係法》條文中,它們都強調這個問題必須“經由和平方式來決定”,拜登(Joe Biden)政府已表明它將會協防颱灣,在其《2022年印太戰略》中也提到:“台灣的未來必須依據台灣人民的願望及最佳利益來決定。



























































































